第05版:健康周刊

劫波渡尽

终得破晓启日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1997年4月,张清生作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被市卫生局引进医院,任业务副院长。同年8月,任常务副院长,临时主持工作。

1998年3月,为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在院长张清生的积极争取下,克服种种困难,医院搬入市城区京开大道(长途汽车站对过)市体委(原)招待所一座4层小楼。

1998年10月,李铁军到医院挂职锻炼,任党支部书记、院长。领导班子紧密团结,相互配合,共同开创了医院新的发展局面,使处于十字路口的医院出现了历史性稳定。

2000年,世纪之交,千禧之年,眼科医院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新世纪、新千年。1月,上级决定由张清生主持市眼科医院全面工作。这一结果,既是组织的信任,也是同事们的期望。由此,在张清生的团结带领下,医院全面开启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内外交困,举步维艰。”谈及医院那段难熬的日子,张清生用8个字予以了高度概括。他说:“1997年至2004年,是医院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接手之初,各种困难接踵而至,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内部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医院基础差,职工待遇低,致使思想不一,人心难聚;二是医院技术落后,设备短缺,很难开展先进的医疗手术;三是医院管理不到位,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没有任何发展资金;四是医院租赁办公,就医环境差,功能不完善,与患者心理期待值不符。”他说,“外部原因同样也有四点:一是医院知名度低,许多患者不知有专业眼科医院,而是直奔市人民医院、油田总医院;二是医院口碑差,百姓缺乏信任基础,更没有强有力的病例实证;三是医院信誉度低,银行不支持,社会不理解,融贷资金困难,进入恶性循环;四是医院举债经营,朝不保夕,经常性出现上门讨债现象。”

面对巨大困难,张清生下定“绝地突围,生死博弈”的决心,以刮骨疗毒、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全线展开了医院综合提升。

首先,统一思想。他给同事们摆现状、讲前景、定规划、谈措施,凝聚人心,带领大家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其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院长冲在业务第一线,每天上班早下班晚的是他,不离业务、按时接诊查房手术的是他,业余时间加班带头研究业务的还是他。同时,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借船出海,融资发展。医院先后融资400万元,购置了美国超声乳化仪、美国准分子激光仪等先进设备,在全市及豫北地区率先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等先进技术。多项开创性技术的应用,给医院带来了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仅打消了一些员工背负巨大包袱的顾虑,还提振了人心,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感觉有了奔头。

——组织专家深入社区、学校、农村开展义诊活动,全面拓展社会形象,扩大医院知名度。

——引智引才,全面育人。医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医疗技术。

——扩大技术服务领域,开源节流,增收节支。

在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的推动下,医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门诊量和业务持续攀升。

正常工作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张清生还有一个宏伟的规划——建设一家规模更大的医院。这也是他倾心要做的一件大事。

为了筹划建设属于自己的医院,张清生不停地奔波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积极协调,不停奔波。“5+2”“白+黑”于他早已是常态。

几年下来,他以其特有的职业身份和执着精神,争得了市委、市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决定将原濮阳市红十字血站办公楼,交付濮阳市眼科医院使用。

经过重新装修设计,一座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4层小楼精彩绽放。2004年7月,眼科人终于搬入属于自己的医院办公楼,位于市城区古城路262号,总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

那一刻,眼科人喜极而泣,热情相拥,由衷地发出了“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的感慨。

从此,标志着医院四处漂泊的租房办公时代结束了,终于迈出了历史性跨越的一步。

2019-09-25 终得破晓启日 1 1 濮阳日报 c46755.html 1 劫波渡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