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周刊

十易其址

一路筚路蓝缕

回望方知行渐远,风雨如昨说往昔。

市二院(市眼科医院)创建之初艰辛备至,困难条件无法想象,正应了那句俗话:“房无片瓦,地无半垄,下无立锥之地。”

1989年10月,濮阳市眼科研究防治中心开始筹建。当时,濮阳刚建市,市财政特别紧张。原市卫生局千方百计筹措了1万元启动经费,加上一匹白布和一批淘汰下来的桌凳,这就是他们自立门户的家当。

关键时刻,原安阳市眼科医院副院长、著名眼科专家郭镇教授主动请缨,领衔受命,挂帅濮阳市眼科研究防治中心。

一切从零起步。在市城区黄河路纺织厂东侧的一片荒地上,所长郭镇带领5名职工,在租来的10间民房里,凭那匹白布和那些桌凳,加上几件简易的眼科器材,羞涩登场,从此开启了不平凡的办院之路。

为节省经费,郭镇动员家人,亲手缝制了15条床单、15条被子、15条褥子、5个洞巾、20个包头巾、2套手术服,就连医用的棉签、棉球、辅料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经过不懈努力,濮阳市眼科研究防治中心如期开诊。自此,小小的眼科中心开创了眼科医院从无到有的新纪元。

30年间,医院或因拆迁,或因租赁到期,或因业务发展,先后十易其址,颠沛流离,留下了一串可歌可泣的创业故事。

1990年5月,因城市建设规划需要,中心开诊不到半年就接到了搬家通知。无奈之下,全院职工动手,搬迁到了市城区黄河路南(医院现址斜对面)的一所2层小楼(原瑜伽馆),20间房,继续开诊。

“一说搬家,大家的干劲可大了,谁也不提条件不讲报酬,自己的事自己干!搬完了,赶紧收拾收拾,各回各家,一口加班饭也没吃!”谈及第一次搬家,科主任郭风林记忆尤深地说。

1992年7月,中心再次面临搬家。因没有找到新址,大家就把医疗器械和办公用品装箱、打包,搬进楼下的库房里。一时间,医院出现了暂时性歇业。10月,医院搬进市城区建设路与开州路交叉口白云宾馆5楼。这一年,市政府正式批准定名为“濮阳市眼科研究所”。

1993年8月,研究所搬迁到市城区胜利路前合村上一栋2层小楼,20多间房,总算是安顿下来。

自此,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研究所一直在市城区胜利路院址办公。当时,研究所没有名气、没有影响力、没有固定院址,知名度远不如附近的一家烩面馆。因此,每逢患者咨询地址,大家都会附带一句“第一烩面馆附近”。这种尴尬局面,成为眼科人心中永远的痛。

1995年,由于特殊原因,研究所人心涣散,情绪低落,危机四伏,困难重重,全所人员被迫一分为二,一部分留驻原地,另一部分搬到市红十字血站旧址4楼另行开诊。

本来医务人员就少,再分开办公,更形不成规模,聚不住人气,给人的第一印象便像私人诊所。忆及这段惨痛的历史,许多人不堪回首。

1996年3月,原市卫生局调整研究所班子,把医院两处人马合为一处,分流人员重新回到原址办公。

4月,濮阳市眼科医院正式挂牌。同年,医院病房搬入相邻的另一处院落(市精神卫生中心旧址)。

至此,7年搬了7次家,眼科医院成为名副其实的“流亡诊所”“游击医院”“扁担医院”。这在我市任何一家公立医院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2019-09-25 一路筚路蓝缕 1 1 濮阳日报 c46757.html 1 十易其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