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振涛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从来不乏不畏艰辛、负重前行的坚实脊梁。
自2014年6月任台前县清水河乡潘集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他两次主动要求留任,“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把建强班子作为首要任务,先后50余次召开党员会、群众代表会,使潘集村从一个“最穷最乱村”,一跃成为台前县的“文明村”“样板村”;
他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支撑,先后带动6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人均年增收1.5万元;
他创新提出的第一书记管理“五个一工作法”被全市推广,受到省委组织部充分肯定;
他向市委建议实施的“专家人才精准扶贫行动计划”,被确定为全市三大行动计划之一,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重点工作;
由于工作突出,他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共青团河南省委扶贫青春榜样”等称号,并代表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向省委书记王国生作驻村工作汇报;
…………
他,就是市委组织部驻清水河乡潘集村第一书记赵敬涛。
10月17日,2019年度河南省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郑州举行,赵敬涛被授予河南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对他来说,在第6个国家扶贫日、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这个特殊日子里获此殊荣,是对他5年来致力于脱贫攻坚的最大肯定和褒奖。
“一个支部一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他从建强班子入手,打造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潘集村是典型的黄河滩区贫困村。2014年以前,全村199户872人中有贫困户39户128人,是全乡出了名的穷村、乱村。
2014年6月,赵敬涛被派往潘集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很快,他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开会,结果等了半天仅来了两三个人。打听后才知道,几年来,包括村委会主任在内的多个职务一直空缺,村“两委”班子严重不健全!
这怎么行?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赵敬涛深知:“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一番调查后,他了解到村“两委”班子之所以建不起来,主要是因为宗族矛盾突出,各派别互相制约。于是,他挨家挨户走访,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摆真情,逐渐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其后,他50余次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五老”会征求意见,化解宅基耕地纠纷、邻里琐事矛盾等问题,村里党员、干部重新找到“位置”,群众对组织的信任感、认可度明显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5月,潘集村终于健全了“两委”班子,建强了战斗堡垒。
其后,赵敬涛积极指导村“两委”班子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进一步规范“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推行基层组织生活“落地工作法”,村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不断提升。同时,针对村内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他带领村“两委”班子争取项目资金1480万元,修路,筑渠,建村室、卫生室。潘集村的路通了、水畅了,群众心里也敞亮了。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牛鼻子”,他从选准项目着力,栽好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真扶贫、扶真贫,就要把产业搞起来,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在改善村容村貌、凝聚民心的基础上,赵敬涛又在抓产业发展方面厘出了思路、铆足了干劲。
为了稳妥地开局起步,经过深入走访调研,赵敬涛了解到,柳编产业是潘集村的传统特色产业,但长期以来,村民在种植棉柳方面分散保守,没有产业优势。于是,他带领棉柳种植户到山东临沂等地考察,逐渐使群众打消了顾虑、增强了信心,并同步建设“智慧潘集”电商中心,解决了销路问题。目前,潘集村种植棉柳600余亩,参与农户40余户,年增收100余万元。
在深圳一家文具厂打工的村民苑仁希,看到村里近年来的可喜变化,坚定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在赵敬涛的大力帮扶下,苑仁希的文具厂很快建成投产,为村里提供了40余个就业岗位。后来,文具厂需要扩大规模、周转资金、注册商标,赵敬涛又帮助苑仁希找工商、跑银行,使企业很快走上了正轨。(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