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金堤

我们村的老师

□ 文夫

我们村在当地算是一个较大的村庄,有一千多口人。村里人尊师重教,有兴办学堂的传统。抗战时期,因处于老解放区腹地,建有小学,周围三乡五里的不少孩子来我们村上学。到我上学时,村里有两座学屋,一座在村西北角,是一年级班,另一座是二三年级合班,在村东头。教师都是本村的人。

教一年级的老师姓马,瘦高个头,当年响应号召,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脚板受了枪伤,落下走路一瘸一拐的毛病。他小时念过私塾,有点文化底子,复员回村后,承担起教小学一年级的任务。这位老师性格内向,平日里不苟言笑,又或许受当兵经历的影响,对学生要求严厉,让初入学堂的孩子望而生畏。跟他学了一个多月,我和同一胡同的玩伴不愿受其约束,就不再去学了。那个年代,大人对孩子上学没有过多的想法,因而对孩子上学情况并不怎么过问,对迟到早退甚至旷课也很少追究。

跟马老师上学时间短,对他的教学没有过多感受,只知道他深得村人敬重。后来大了,方才明白,这种敬重,不仅在于他上过战场负过伤,也不仅在于他管教学生严,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为人严谨忠厚。爱读《易经》的他对阴阳八卦有一些研究,村里谁家娶媳妇嫁闺女,都要找他选个良辰吉日,谁有什么不好排解的烦心事,也会请他指点一番。残疾的马老师脸冷心热,总是有求必应,更难得的是,口风严实。不论谁去找他,说些什么,他从不往外说半个字,由此深得乡邻的信赖。

教二三年级的赵老师与我是邻居,国字脸盘,浓眉大眼,肤色白净,一米八多的身高,不胖不瘦,走起路来两手前后大幅摆动,给人一种带着风的感觉。赵老师上过师专,毕业后从教,成为让人羡慕的公家人。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动员公职人员返乡。据赵老师说,当时每个单位都分有一定人数,他看领导作难,便主动报名回家。领导心里其实并没打他主意,但见他主动要求,除了惋惜,也不好多说什么。返乡的他,被村里用其所长,承担起了教学的任务。赵老师见我和玩伴两个人不去上学,整天在胡同与大街上疯玩,怕耽误学业,同大人商量后,让我们去他学校当了旁听生。上课时,他给二三年级先后讲课,等下课了再教我俩,从没说过忙累,更未要过什么报酬。

赵老师文化底子厚,写得一手好字,村人找他帮忙写信什么的,他从不推辞。快过年的时候,他更是忙得不亦乐乎。那时,人们手头紧,过年贴的对联,都是只买张红纸,然后请赵老师在上面写字。记得春节前几天,赵老师家堂屋门口的小桌上,堆满了村人送来的大红纸。赵老师也不厌烦,又是裁纸,又是编词,又是书写。等到过年,大多人家的门上都张贴着赵老师写的对联,似乎成了他的书法展览。

我们上三年级时,赵老师被选调到新成立的片区中心学校,担任初中教师。在外面教学的本村人吴老师,这时回来接替他教我们。吴老师为人耿直,爱憎分明,对教学十分投入,视校如家,每天早去晚归。一次,快上课时,有位男生与一女孩斗气。女孩家庭成分高,不记得是地主还是富农了。男生就唱起那时常唱的一首歌:“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怨伸。万恶的旧社会,地主逼债活像那——”女孩听了,知道这是变相骂她,不由大哭。待吴老师走进教室,她仍擦鼻子抹泪。吴老师问清因由,气冲冲走到男生桌前,抡起巴掌就打。农村学校条件差,书桌是用土堆砌的台子,不像木桌底下有空间可躲。酷暑时节也没暑假,男生大多是光着上身。吴老师这一掌下去也着实结实,只听啪的一声,男生立马张开大嘴,随即咬牙挤眉,忍住没哭出声来,但泪珠子却扑簌簌落下。等一堂课结束,男生背上仍留着五个手指印。自此,再调皮的学生也不敢在吴老师面前逞能了。

还有一位姓马的老师,一直在外村教学。对他印象深刻,起始于他的打猎。每当冬春教学空闲时节,中等身材有些偏瘦的他,便头戴单帽,肩扛一支与他黝黑脸庞差不多颜色的土枪,斜挎一个不大的背包,奔向田野。远远望去,扛枪挎包的他,快速走动,东张西望,像极了巡逻的战士,很是威风。不过,提起他的打猎,大人多是开他玩笑,说是扛枪赚忙活,难见兔子影。我虽没跟他上过学,却在他那学了不少东西。马老师不仅爱打猎,还胸怀世界。虽然收入不高,仍拿出钱来,常年自费订阅一份《参考消息》。是初中毕业等待上高中的时候吧,我常到他家去蹭报看。马老师见我去了,总是将报纸主动拿出来,有时还要点评一番。通过在他那看报听讲,知道了在我们村庄之外,还有那么大的世界。当时看报只是好奇,不觉得有啥用处,后来参加高考,还竟在政治地理科目上有了帮助,这倒应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老话。

在时代的变迁里,我们村的学校已没了影踪,教师人群也日趋萎缩。如今,即使个别还在从教的,也落脚在了霓虹闪烁的城市,上学的孩童则奔向了乡镇甚至县城。村庄上空的琅琅读书声,成了人们的记忆。

人生成长路上,对我们影响大的,除了父母,应该是老师了吧。那些引领我们观察世界认识社会的老师,虽随着流淌的时光渐行渐远,但他们个性鲜明、神韵独具的形象却驻扎在脑海里,不曾消失。

2019-11-19 □ 文夫 1 1 濮阳日报 c50578.html 1 我们村的老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