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疳证
专家强调,“疳”的含义有二:一曰“疳者甘也”,指小儿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一曰“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述其病机及主症。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受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慢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该病无明显季节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经恰当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可治愈,仅少数重症或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病因病理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失健,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津液亏耗,肌肤、筋骨、经脉、脏腑失于濡养,日久则形成疳证。
诊断要点
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同年龄儿童平均值低15%以上,面色无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体重可比正常平均值低40%以上。
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有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症状。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捏脊疗法
专家解释,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儿科常用的一种推拿方法。此法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按摩,调和阴阳,疏理经络,行气活血,恢复脏腑功能以防治疾病。捏脊疗法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操作方法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对,做捏物状手形沿脊柱两侧,由下而上连续地捏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每捏3下,需用力提1下。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1个疗程。
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2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2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注意事项
1.此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 小时后再进行。
2.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
3.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4.在应用此法时,可配合刺四缝、开四关、药物、针刺、敷脐等疗法(该操作需要专业医师进行),以提高疗效。
5.如孩子仍有不适,请立即前往医院诊治。郑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