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实践

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 郭富华

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抓住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契机,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为全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挺起制造业脊梁、端好化工产业饭碗、做大传统产业盘子、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激活现代服务业增长点、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等为重点,深入研究,深入谋划,加快构建支撑濮阳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要加快推进化工产业高端化。能源化工是濮阳的基本盘,是别人搬不去、抄不走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65平方公里新型化工基地,更是我们发展化工产业的金字招牌。我们要紧紧咬住这一优势,继续做好石油化工产业这篇大文章,加快推进新型化工基地建设。抢抓各方面有利机遇,以一体化、高端化、循环化、绿色化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科学选择入驻项目,主动承担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把国际国内最先进的企业、技术、人才、装备“嫁接”到濮阳,把能源化工全产业链附加值留在濮阳,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同时,在新型化工基地,积极借鉴河南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服务业开放、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快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我市是全省距日照港、黄骅港、天津港、青岛港最近的城市这一优势,与这些重要的港口加强交流对接、建立合作机制,进一步彰显陆海联运枢纽优势和区域衔接前沿的区位优势,实现化工产品、新型化工材料储运便利化,抢占市场优势,推动化工基地发展。

二要全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立足传统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改造,坚定不移地改造提升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家具、羽绒服饰、电子电气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引进,通过招大引强兼并重组、加快技术管理模式创新、提高配套服务水平等路径,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品牌提升。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装备制造智能化、食品产业品牌化、家具产业绿色化、羽绒产业高端化,努力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条相互关联的雁阵效应,充分挖掘并适应质量和品牌为特征的消费品市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要加速培育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要着眼产业发展新趋势,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关键引领作用,在濮阳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培育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抓住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内培外引,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从根本上扭转产业结构不优的被动局面,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同时,高度关注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强区块链技术基础研发和前沿布局,加大区块链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出台加速区块链产业发展政策,挖掘区块链应用价值,推动区块链在物流、农产品与食品防伪溯源、市场监管、电子政务、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落地,加快培育区块链新兴产业,力争在区块链自主创新技术与应用方面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四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创新能力、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领域。当下,濮阳现代服务业需求空间日益扩大,发展潜力巨大。我们要与时俱进、适应变化,着力加快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促进创新的重要作用,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引领,培育更多新业态、抢占发展制高点。要围绕构建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新高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商贸服务等六大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突出把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主要载体,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层次,加快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培育形成一批跨区域辐射的商品集散、特色服务业集群,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比重提升。

五要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重点突出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的主攻方向,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特色兴农,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让“现代农业看濮阳”叫响国内外。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森林旅游、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拓展加工升值空间,增强农民增收能力。开发农业多项潜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作者为市委党校副教授)

2020-01-23 □ 郭富华 1 1 濮阳日报 c55207.html 1 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