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实践

打好濮阳版黄河文化“六张牌”

□ 张香君

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强调,积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在挖掘黄河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加快文旅融合发展上下功夫,谱写文化发展新篇章。有鉴于此,我想围绕如何打好“六张牌”,打造好濮阳版黄河文化谈些认识和体会。

一要打好产业文化牌。在黄河安澜、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一系列专题研究,科学谋划一批文化产业项目,争取纳入国家和省项目大盘子。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打造中华龙特色文化带,建设中华龙源景区等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培育具有文化品位的“黄河牌”。修建文化气息与黄河保护并重兼容的沿黄水库。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必须坚持科学论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搞乱铺摊子和形象工程,确保我市黄河流域文化产业落地落实。

二要打好迁建文化牌。黄河滩区迁建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要因地制宜、着眼长远,把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尤其是与沿黄文化遗址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布局,确保迁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留恋、能发展。同时,适当保留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一些旧址或原貌,留住乡土乡愁乡音,坚决杜绝留下一批烂摊子。

三要打好生态文化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展一次黄河绿色文化行动,铁心铁面铁腕治理黄河沿岸污染。要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进黄河文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将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生态建设、市政建设、园林建设等密切结合。积极争取建设濮范台国家黄河生态湿地公园,推进黄河生态文化涵养带、黄河故道防护林带、黄河大堤绿色文化长廊、黄河生态文化廊道等建设。全面提升现有生态农业园、生态观光园、绿色循环农业示范园等,引导特色农产品向规模化、高效化和可观赏性方向发展;建设有文化标识有机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打响绿色粮食文化品牌。

四要打好旅游文化牌。濮阳有丰富的黄河文明历史遗存、文化景观,可以探索建设集黄河风光、休闲散步、研究写生为一体的旅游文化大走廊,形成长线观光、短线休闲的开放式旅游经济示范带。深度挖掘台前将军渡等红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沿黄特色文化标识小镇,比如特色种植养殖小镇、特色旅游观光小镇、特色休闲度假小镇等,持续做大濮阳黄河旅游文化市场。

五要打好地域文化牌。广泛开展濮阳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摸底和普查工作,建立权威性、动态性大数据库。开展黄河地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方面的编制工作,做到规划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务实,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地域文化支撑和基础。举办一系列高水平学术研究论坛活动,塑造濮阳文化新标识,建设文化新高地,提升濮阳文化新形象。推动黄河文化与龙文化、姓氏文化、孝道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等深度融合发展,讲好濮阳版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加强黄河文化古籍整理、民间文化搜集等工作,创作一批彰显濮阳特色文艺作品,建设一批体现濮阳文化品质地标性建筑。建设京杭大运河生态文化带,传承京杭大运河(台前段)特色文化,让“短距离”出“长文化”。

六要打好协作文化牌。黄河文化体现的融合包容、多元一体,是凝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沿黄地区人民交往的不竭源泉。加快推动濮阳由区域边缘走向中原城市群改革开放前沿,必须着力在区域文化协作上做文章、下力气,变文化资源禀赋为经济发展优势,变文化特质为文化实力。加强与聊城、菏泽、开封、新乡等沿黄周边地市的文化交流、沟通对接,打造周边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创新多种地方文化省际合作形势,加强沿黄城市相关部门和民间文化协会往来,提升文化互联互引互通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共享发展,共同把黄河文化的事情做好,推动濮阳黄河文化快速升级。

(作者为市委党校副教授)

2020-01-23 □ 张香君 1 1 濮阳日报 c55209.html 1 打好濮阳版黄河文化“六张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