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5时46分,市中医医院产房内推出一名体重8斤5两的男婴,而产房外等着他的只有奶奶。他的爸爸王海明是我市援鄂医疗队的组长,2日上午刚刚代表我市奔赴湖北,此时正在600多公里外的武汉。
妻子临产前一天,他
舍下小家,出征援鄂
3日上午,冬日的阳光温柔地照进医院4楼的产科病房,王海明的妻子袁彦静刚刚结束生产,脸上还挂着些许疲惫。刚出生的小男婴在襁褓中甜甜地睡着。3年前,两人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袁彦静在医院持续阵痛了两天三夜,但她心中有底气,因为丈夫就在身边。
作为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王海明是科室领导眼中的中流砥柱,也是同事心中的热心大哥。
6天前,市中医医院接到通知,要求20分钟后上报援鄂医护人员名单。疫情就是命令,重症医学科主任苏秀平立即传达通知精神,科室所有医护人员纷纷在请战书上签字,其中就包括王海明。
“王海明,你妻子马上就要生了,你不知道吗?”看到王海明签字,苏秀平问。王海明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但是,在请战书上签字的事,王海明始终没有告诉家人,袁彦静还是通过市中医医院推送的微信看到了丈夫的名字。
2日上午,由我市14名医务人员组成的濮阳市援鄂医疗队出征,奔赴武汉。出发前,王海明来到妻子的病床前,献给妻子一束鲜花。这束鲜花,是在濮阳市援鄂医疗队启程出征仪式上别人送给他的。两人都知道,这一次离别后再次相见要等很久。尽管如此,简单的几句交谈后,王海明离开了妻子,离开了未曾谋面的孩子。丈夫离去后,袁彦静继续做着检查。丈夫出征武汉,她连送都没来得及。她也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突然。
“等他回来,孩子估计
都满月了”
2日21时许,袁彦静感觉肚子不舒服。次日1时许,阵痛越来越强烈,她感觉临产了,才拨通了亲戚的电话。在婆婆的陪伴和亲戚的帮助下,袁彦静赶往市中医医院。虽然苏秀平曾再三交代袁彦静:“海明不在身边,你有感觉了就打电话,我们去家里接你!”但全市上下全力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袁彦静不想给丈夫的单位和同事添麻烦。
3日5时46分,袁彦静在市中医医院顺利诞下一名重8斤5两的男婴。但此时的王海明,正和医疗队其他队员在武汉进行救治前的防护培训。
袁彦静还没有将孩子出生的消息告诉王海明,医院的同事就先替她转达了,他们同样牵挂着身在疫区的王海明。3日7时,刚起床准备参加培训的王海明,得知孩子出生的消息后十分兴奋,立刻向妻子表达了谢意和歉意。
王海明抽出一点时间和妻子、孩子进行了视频通话,“辛苦了,媳妇。”“该给孩子起名字了。”“照顾好自己。”这几乎是通话的全部内容。两人都不善表达,只会默默地支持着对方。
说起有没有想过王海明何时才能回来,袁彦静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起了转。“疫情还很严重,谁都不知道还会持续多久。就算是短时间回来了,还得隔离14天。等他回来,孩子估计都满月了。”说完这句话,袁彦静抑制不住内心的激荡,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等他凯旋,我想要个
大大的拥抱”
作为一名即将生产的孕妇,袁彦静当然希望丈夫能在身边加油打气;作为一名支援湖北的“逆行者”的妻子,袁彦静心中对爱人也有千万个担心与不舍。但在全国上下一心全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时,在组织的召唤和需要下,袁彦静把心中的孤单、担心与不舍默默化作了理解、鼓励与支持。“明明知道有危险,我也会支持。”这是采访中,袁彦静说的最多的话。
“他凯旋后,我最想对他说:老公,我想要个大大的拥抱。”袁彦静表示,会把两个孩子照顾好,让王海明在前线安心工作。
王海明夫妇平时工作都忙,生活的起居全靠王海明的父母照顾。袁彦静顺利诞下男婴,婆婆王相琴一直在病房里忙前忙后。她说:“儿子不在家,我要替他照顾好媳妇。”一提起王海明,王相琴的泪水就夺眶而出。“儿子,你只需要好好工作,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虽然还有腰椎间盘滑脱等症状在身,王相琴依然坚定地支持儿子。
对于非常时期主动请战出征的大义同事,苏秀平说:“这次我院出征的7名同事中,重症医学科就占了4名。另一名主动请战的医生朱晓飞,孩子还没有断奶,她义无反顾带着挤奶器就随队踏上了征途……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本报记者 张迪 王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