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朝琦,又名超奇,笔名江一帆,1921年生,清丰县大屯集人。
1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攻占清丰县城,烧杀抢掠三天三夜,死难群众1000余人。清丰县简易师范中学班被迫停课,17岁的中学生柳朝琦看到被日寇烧毁的房屋,目睹被杀害的无辜百姓的尸体,报仇雪耻的心情油然而生。
第二天早上,柳朝琦就背起书包和铺盖离开了学校,回乡成立了大屯抗日救国儿童团。此间,他由袁士先介绍加入清丰县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稍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送到濮阳中山中学继续读书。
中山中学位于濮阳县城,是当地的最高学府。柳朝琦在学习之余编写了坠子书唱段《活埋郭玉山》,画了连环漫画《怒吼吧》,均被编入校刊。有一位同学动员他退出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他严肃地回绝道:“一块布只有染一种颜色才是正色,我已参加了共产党,誓不叛党。人各有信仰,信仰是人的灵魂,这事绝不能勉强。至于哪个党好哪个党坏,我心里十分清楚,你就别费心了。”该校训育员鲁剑南在学校排斥进步师生,是个反共顽固分子。根据地下组织的决定,柳朝琦秘密画了几张揭露鲁剑南丑行的漫画,贴在学校大门口和城内城外人多醒目的地方,立即造成强大的舆论攻势。鲁剑南出门看见这些漫画,屡遭师生和老百姓讥笑讽刺,灰溜溜地抬不起头来,再不敢公开欺负进步师生了。
1940年春天,柳朝琦被中共清丰县委派到卫东抗日游击大队政治部当宣传干事,实现了当一名抗日战士的心愿。他每天写传单,印册子,刷标语,绘漫画,设计、编辑、制作了许多抗日救国宣传材料。同年7月,他被调到中共冀鲁豫区第一地委《反扫荡》报社当编辑,11月,又到冀鲁豫边区《卫河日报》社担任刻印员,负责制版油印工作。
处在恶劣战争环境中的报社,没有固定的社址,经常被迫转移,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有时连窝窝头也吃不上。每当吃饭时,柳朝琦总是说自己吃不惯窝窝头,爱喝玉米面稀饭就咸菜,把分到手的窝窝头让给饭量大的战友。
一日深夜,柳朝琦正在油灯下刻制《卫河日报》,突然从村外传来日军巡逻队的枪声,村里的狗也汪汪汪地叫了起来。他想,如果继续工作,灯光闪亮容易暴露报社目标;如果灭灯停止工作,又将影响报纸按时出版印刷。怎么办呢?柳朝琦灵机一动,一口气吹灭了油灯,立即用一块黑布把刻印钢板连同自己的头蒙了个严严实实,打开自制的手电灯继续工作,外面漆黑,看不到一丝亮光。暗室就是战场,柳朝琦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工作中,争分夺秒地战斗着,闷得呼吸困难、胸口堵得难受时,他就关掉手电,伸出头来狠劲吸上几口新鲜空气,然后又蒙上头打开手电接着战斗,直到把报纸版面刻好。日军巡逻队走远了,他和战友才点上油灯,连夜印出新一期《卫河日报》。
1941年7月,冀鲁豫边区与鲁西区合并,成立中共冀鲁豫区委、行署和军区,同时将《卫河日报》与《鲁西日报》合并,创办《冀鲁豫日报》。柳朝琦先在报社做内勤工作,后改为记者,负责战地采访,成为抗日前线的新闻尖兵。
一天,报社接到上级通知:12月4日,八路军某部集中兵力围歼盘踞在滑县白茅地区的汉奸孙步月部,速派记者到战地采访报道。柳朝琦不顾刚刚完成采访任务的疲劳,立即骑上自行车,向战场驰去。
风在狂吼,沙在怒扬。柳朝琦为了能赶上先头部队,在敌人的十几个据点间穿行。行至黄河故道的浚县临河村日伪据点附近时,日伪军发现了他,向他射出一排罪恶的子弹。
柳朝琦连人带车摔倒在地,鲜血浸透棉衣流淌到地面,身下的黄土染红了一大片。他知道自己伤势过重难以生还,便用手使劲掏出了藏在内衣口袋里的机密文稿,一张一张地撕碎,一口一口地吞到肚子里。柳朝琦壮烈牺牲。
冀鲁豫日报社的记者在掩埋柳朝琦的遗体时,发现他的口中还残留着没有来得及咽下的纸团。1944年2月4日,《冀鲁豫日报》社在驻地河南省范县高庄隆重举行追悼大会,社长兼编委主任罗定枫致悼词,并指出柳朝琦的死“是党报记者的光荣,也是我们华北新闻工作者的光荣。”同年3月7日,《冀鲁豫日报》发表了《悼念柳朝琦同志》的专题文章,介绍了柳朝琦的英雄事迹,号召全区抗日军民向优秀共产党员、人民的好记者柳朝琦烈士学习。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卫河县人民政府在大屯集村修建了卫河县抗战烈士陵园,1946年3月,卫河县人民政府在卫河县抗战烈士陵园召开大会,为柳朝琦刻石立碑。
2015年3月31日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拍摄的2015年清明节特别节目在央视7套《军事纪实》栏目播出。当天播出的第一集,时长25分钟,讲述的是柳朝琦烈士的事迹。据栏目组调查,柳朝琦烈士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位牺牲的战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