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物

常颂

常颂,原名宋延正,1920年生,南乐县谷金楼乡人。

1935年,常颂高小毕业。此时,恰逢南乐县招考小学教师,常颂应招考中,先后在本村和韩村、耿落村小学教学。“七七事变”后,常颂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开始了革命生涯。

1940年10月,冀鲁豫区党委决定调常颂到濮阳县兼县委书记。此时的濮阳县,日军、伪军、顽逆、土匪、会道门五股反动势力泛滥猖獗,根据地日渐缩小,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异常艰辛。但常颂抱着“怕就别革命,革命就不能怕”的念头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他到濮阳县后,在城南下堤郎中一带秘密发展党员,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深入调查和掌握日伪军情况。活动中,他常常住郎中集常明泰家里。经多次与常明泰之子、教师常景岚深入交流,将他发展为中共党员。此后,常景岚就和常颂一起参加对敌斗争。有一次,敌人到常明泰家中抓捕常颂,没抓到他,敌人便把常景岚抓去。不管遭受什么拷打,常景岚始终没吐露常颂的任何情况。不久,常景岚牺牲。常颂看望常明泰时沉痛地说:“景岚是个好同志,您为有这样的儿子值得自豪;我为失去这样的战友和弟弟而难过。景岚的死,是党的损失,革命的损失。请您老人家放心,景岚死了,您就是我的亲父亲!”此后,常颂即尊常明泰为父,由宋延正更名为常颂。

1949年年初,常颂响应党的召唤,南下接管赣东北的鄱阳地区。5月中旬,常颂任鄱阳地委副书记。9月,常颂与白潜、顾汉臣、陈桐源等带领西进干部支队一大队随二野五兵团向贵州进军。剿匪中的关键时刻,常颂表现得英勇顽强、临危不惧。3月25日拂晓,贵州人民反共救国会3000余人围攻贵阳地委所在地贵阳城郊花溪镇。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常颂沉着指挥,要求被困西进人员既要有坚定的信心,又要做最坏的准备,突围时每人都留下最后一颗子弹,宁可牺牲,也不当俘虏。而后,与地委其他领导一道指挥战斗,将为数不多的指挥员、通信员、机关干部组织起来,配合部队激战数小时,将敌人击退。在省剿匪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先后取得了贵筑青宕战斗、清镇暗流战斗、龙里羊场战斗等胜利,不断给予土匪沉重的打击,使匪患逐步平息、肃清。

1952年5月,常颂任中共贵阳地委书记。

1953年底,省委工作组在贵筑县白云区办起了尖山、程官、摆拢、莲花塘等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1月中旬,常颂即带领人员到以上农业社考察,总结办社经验。考察报告在《新黔日报》上发表。2月,他又去清镇县考察了县委试办的东门桥等6个农业合作社,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即,认真宣传总路线,通过回忆对比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有坚强的领导骨干和一定的互助基础;开好家庭会,深入互相发动,做到社员真正自愿入社;田地入股、分红等问题求得意见大体一致再报名等。这样,对办社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56年2月,中共中央任命常颂为贵州省委副书记,分管全省农业。

常颂在省委副书记的岗位上,冷静、清醒地领导了全省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合作化高潮到来之后,他提醒各级党委不要为成绩所陶醉,注意防止工作中的偏差,使运动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对合作化后的农业生产,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贵州全省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8%,林牧副业收入占农家收入的40%的自然特点和农民的经营习惯,他指出,贵州在合作化后只搞粮食是不利的,应当以粮食的增产为主,开展多种经营,争取全面增产。这为全省农业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在他主管农业期间,贵州粮食自给有余,每年还要调出1~2亿斤粮食支援国家。同时,林牧副业也得到发展,为贵州农业做出了突出成绩。

1958年,尚不到40岁的常颂,风华正茂,年富力强,正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之际,却遭病魔缠身。他住院期间,又遭到错误批判,蒙受不白之冤。1959年3月,因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年仅39岁。

1984年7月,贵州省委为常颂平反昭雪。

2020-04-30 1 1 濮阳日报 c59196.html 1 常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