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有生命的,它能“抓住”孩子的内心,从而培养和增强他们的专注力。现在很多“电视儿童”“手机儿童”习惯于被动地在屏幕前打发时间,他们无法安静十分钟,有时连安静五分钟也成了奢望。那么,让故事进驻美好童年,让幼儿享受在故事的意境里,是家长和老师的智慧选择。
读故事
小小的绘本,就是亲子沟通、师幼互动的桥梁,当我们把孩子揽入怀中,或者与孩子肩并肩坐在一起,声音甜美温柔地、一字一句读故事内容时,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最幸福的一件事了。这样亲密的关系,是借助一幅幅图画、一段段文字、一个交换的眼神建立起来的。当读到某一段文字后,还可以举起图画书,让每一个孩子都看到,借助图画理解故事内容、融进故事情境。入睡前、沙发上、散步时······都是读故事的最佳时机,是分享者与倾听者最享受的时刻。
讲故事
与读故事不同的是,讲故事凸显了讲的技巧。讲故事的过程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而不是表演作秀的过程。面对小龄儿童,我们更要注意讲故事的技巧,抓住技巧,便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意境讲故事:晚饭后、午睡前,拉上窗帘或打开暖光灯,营造温暖有爱的讲故事氛围,帮助幼儿一下子进入状态。如果您是家长身份,不妨在晚餐结束后或者全家远足旅行途中,养成给宝宝讲故事的习惯,这将是家庭的精神财富;如果您是幼儿教师身份,那么在午睡前,放一首舒缓的轻音乐,或弹奏一曲柔和的钢琴曲,预示着每天固定的故事时间到了,幼儿躺在软绵绵的小床上,聆听着您绘声绘色地讲述,那将是多么美妙的时光!
有意识地停顿与重复:给幼儿讲故事,切忌一气呵成。讲故事好像聊天交谈一样,成人讲述需要留意幼儿的反应,何时停顿、提问、小结都很重要,不能像录音机一样呆板机械地讲下去。讲到关键处,要有意识地重复、强调,或者变换一下声音、语调,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
用声音和肢体动作塑造形象:讲故事,不仅要把人物、故事情节讲清楚,还要语言生动,声情并茂,这样才能增强故事的感染力,让故事鲜活立体起来。如讲到小白兔时,语言欢快,将小白兔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出来;讲大灰狼时,语言要粗暴,将大灰狼恶毒凶狠的面目表现出来。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能让幼儿迷上故事,爱上文学作品。
编故事
故事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观察的眼睛,以及一个及时记录的好习惯,平时有意识地捕捉灵感、搜集资料,这样肚子里的“墨水”多了,编起故事来就会得心应手。看到凌乱的餐桌就会创编《整洁小姐与邋遢先生》,通过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幼儿知道了养成收拾整理的好习惯,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听到某个小孩挑食,就编出《好饿的变色龙》,故事里的变色龙样样蔬菜都爱吃,身体的颜色随着蔬菜的色彩而变化,神奇而有童趣;有的小孩贪吃冷饮和零食,马上就会编出《贪吃零食的萝莉》,以梦境为载体:奶油做的草坪、甜甜圈做的窗户、比萨做的地毯······最后了解食物金字塔的结构,以及均衡膳食的重要性。
当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包围了孩子,请大家迅速做出回应——给孩子编故事讲故事吧!故事能温暖孩子的心灵,展开孩子的想象,唤醒孩子成长的内在力量!正如希尔曼人所说——故事如风,来自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