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人物

张超

张超,1920年生,清丰县汉寨内村人,9岁到六塔集读高小。六塔高小由老革命家晁哲甫主办,建立了地下党组织。张超很快接受了他的革命思想,表现积极活跃,唱进步歌曲,演文明戏,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好学生,深受晁哲甫喜爱。

张超高小毕业后回本村教小学,秘密开展党的宣传发动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四支队进驻汉寨内村。汉寨内村迅速发展到40多名党员,张超担任党支部书记,把汉寨内村建成了领导军民抗日的坚强堡垒,汉寨内村被称为清东(清丰东部)莫斯科。1939年,张超开始担任清丰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后第一任县委书记,然后又到尚和、朝城、南乐三县担任县委书记。他领导冀鲁豫边区四个县的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抗战斗争。

1948年,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张超随刘邓大军南下。到湖北后,他被组织派往鄂西北郧阳地区开展工作。

1950年,在神农架地区,张超和某师师长吴昌炽,并肩领导军民巢匪反霸,历经很多危险,最后取得了胜利。张超的儿子张劲东以父亲为原型,创编了电视剧《陈兵神农架》,故事生动,广受好评。

1951年,张超任郧阳地委宣传部部长时,参加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召开的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张超独到的思想、不凡的谈吐,在诸多宣传部长中脱颖而出,得到李先念的赏识和重视。会后不久,张超就被任命为郧阳地委书记。1952年,省委又调张超为省委副秘书长。

1953年春,省委派张超到农村调查。他到襄阳地区深入农村实地调查后,写出了一个调查报告,主要内容是:现在农村土改工作刚结束,应当推动互助合作,发展农业生产,不宜盲目地大搞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张超的调查报告不仅得到省委的认可和表扬,而且还分别在《人民日报》《中国农村经济报》《湖北日报》发表。这一报告受到中央肯定,后来影响全国。

1953年秋,全国工业战线大力推行苏联的“一长制”模式。张超受省委派遣深入黄石市大冶钢厂等几个工矿企业调查之后,写出一个调查报告,以非凡勇气和胆识对“一长制”提出反对意见:“我认为,现在突出的问题应该是依靠工人阶级,充分调动和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工人是主人翁。从现实情况看,许多干部对这一问题并没有正确认识。有的厂长布置工作连党委也不经过。我认为这些现象必须认真检查批评,属于全厂范围的问题,一定要经过党委和工会讨论通过后,厂长才能以‘一长制’的权威负责实行。”

中央完全采纳了张超的意见和建议,把正在全国推广的苏联“一长制”的意见,改为“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在八大上,中央决议确定了这一领导管理体制,一直沿用至今。

1954年,毛泽东指示要建设我国自己的汽车制造厂。经湖北省委提议,报请中央批准,任命张超为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党委书记,任命省委第一副书记刘西尧(后任教育部部长)为厂长,朱德总司令秘书潘开文为党委副书记。刘、潘二人都比张超年纪大、资格老、级别高,可见中央对张超的高度重视和信任。

为了发展我国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现代化,中央决定建设一个世界一流、亚洲最大的现代化重型机械厂,这一工程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谁能挑此大梁,担此重任?中央又选定了张超!

1957年,中央调张超任中国第一重型机器厂党委书记。工厂选址在黑龙江富拉尔基一片杂草丛生、野狼出没的大草原上。面对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张超统率万人建设大军,实行“三边战略”——边准备、边施工、边生产。经过苦干加巧干,基建工程终于在1959年基本完工。在嫩江南岸的北大荒,一座座高大的厂房神话般地拔地而起。1960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提前一年光荣完成了建厂任务。

在建厂过程中,中央高度重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陈云、叶剑英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来厂参观指导,给予很高评价,称赞一重为国宝。

从1948年南下一直到离休,张超36年没有回过老家。1984年离休后,他在组织安排下才重回故乡。1959年,张超到富拉尔基任职,张超侄子张贯三送张超儿子张冠一到富拉尔基读书,一重人事部门安排张贯三在富拉尔基当工人。当时工厂正在招收工人,张贯三也符合条件,但张超知道此事后很生气,坚决让侄子张贯三回家种地。张超一生招收工人十几万,但两个侄子却没能当上工人,都在老家汉寨内村当了一辈子农民。

1987年,张超回清丰为老师晁哲甫立碑,在安阳上班的孙子张怀勇也在清丰办事。张超办完事回安阳时,张怀勇想顺便乘张超的车一起回安阳。张超不同意,他说:“车是国家配给爷爷坐的,你不能坐,买票乘公交车回去吧!”

2020-07-24 1 1 濮阳日报 c64708.html 1 张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