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振涛) 9月22日,记者自工业园区获悉,今年以来,工业园区紧紧围绕市委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和要求,立足自身实际、聚焦重点领域、持续精准发力,确保了各项改革工作落实落细。
狠抓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趋缓,工业园区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被市指挥部通报表扬,受到省、市主要领导充分肯定。1至5月,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加值、用电量和区财政分成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3%、19.6%、24.8%和7.3%。同时,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加强与濮阳农商行、市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沟通对接,建立了“政银担”业务合作模式,设立了担保基金,资金规模2亿元,专项支持辖区企业融资发展,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问题。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大力推行网上办公、办事,全力开展“不见面审批”。今年以来,共办理全程电子化营业执照87份,其中企业44户、个体工商户43户。制订了从立项、审批到建成投产等项目建设流程“明白卡”,实行项目分包、一企一档、首席服务员等机制,及时掌握企业建设、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出主意、想办法、抓协调、解难题。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中,成立了复工复产工作专班,下发了企业复工流程图,实行复工复产承诺备案制,1天内完成审批,走在了全市前列。
强化安全环保监管。牢固树立安全、环保理念,实行“园区+互联网”管理创新,启动实施了智慧园区建设,年底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届时将园区打造成企业关联、实时监控、资源共享的功能复合型空间区域,促进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安全风险防控,规范车辆、人员尤其是危化品运输车辆有序进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结合产业结构、产业链特点、安全风险类型等实际情况,投资300万元完成了化工园区封闭工程,从传统的、粗放的管理模式,向专业化、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管理走出了坚实一步。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强力实施实验学校建设,目前实验学校主体工程已经封顶,今年秋季招生使用,补齐园区没有初中的短板,切实解决辖区孩子初中上学难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开展低保对象进村入户核对,限时办理各类民政对象待遇申请、审批等相关事宜,加快推进退役军人养老保险接续工作中社保、医疗录入,切实做到便民利民惠民。加快医疗卫生领域改革,提高重大疫情早期监测预警能力,积极争取将中原油田濮东医院移交园区管理,完善园区服务功能,方便群众就近就医,进一步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加强党的建设。积极开展“五星”党支部创建活动,加快农村、“两新”组织、学校等领域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营商环境监督护航行动,坚持每周走访一家企业、一个村、一个单位,访谈一名科级干部,听取意见建议,督促问题整改,夯实经济、党建责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设立“老骥说纪”栏目,每周用美篇形式发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小美篇”发挥了“大警示”作用。建设党建廉政教育馆,7月份竣工投用,将成为廉政教育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