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法治周刊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王一鸣

冬季到了,大学生违规使用电器事件频发。之前有一个这样的案例:2008年11月14日6时10分许,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学生宿舍楼602寝室着火,因房内火势凶猛,4名学生先后从阳台跳下逃生,导致当场死亡。经消防部门勘查,火灾系602寝室学生违规使用“热得快”(电热棒)引燃周围可燃物所致。

在近年来大学生违规使用电器导致安全事故、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屡有发生的背后,凸显的是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的事实。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法治教育不够完善。2016年,教育部将中小学校的《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是我国在法治教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但在教育实践中,法治教育课程数量偏少,繁多的教学任务甚至会占用法治教育课程时间。部分大学非法律专业院系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程往往停留在书本上,内容僵化、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大学生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法律基本课这类公共课不重视,在临近考试时突击学习、应付了事,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没有认识到法律是他们生活的需要,是他们行为的准绳,是维护他们权益的有力武器。有些大学生认为只要不违法就不需要学法、懂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态度对待,甚至采用违法的手段来讨回“公道”,走上犯罪的歧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弱、法律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影响整个法治中国建设的成效。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要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健全的法律意识必须以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要注重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向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发挥好学校法治教育的作用。首先,要启发大学生主动思考。要让课堂教学从“教师中心论”的旧模式转变为坚持“大学生主体性”原则的新模式,鼓励大学生主动思考,阐述自己对于某一法律条文、案例的观点和看法,使大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更加牢固。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形式灵活的校园法治文化活动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对法律现象给予关注的热情,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法治演讲、论坛、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网络旁听典型案件、热点案件的庭审,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结合时事热点、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帮助大学生理解法治理论知识,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法、在场景中体验法、在现实中用法。

二要重视家庭法治教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家长作为大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必须树立榜样,要用自己学法、守法、护法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的意识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通过生活的点滴培养子女的法律意识。特别是自身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可以就相关法律问题积极同子女进行探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三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社会的法治水平、社会对法治的宣传、社会生活中的法治精神、人们的行为等构成的整个社会的法治文化,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主要通过整个社会法治文化的感染,只有不断改善社会的法治环境,树立法律权威,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法治建设的进步及依法治国所带来的好处,才能不断增强他们对法治的认同与信心,从而增强法律意识。

2020-12-23 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王一鸣 1 1 濮阳日报 c72857.html 1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