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华儿女努力劳作、奋进拼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作为民族未来栋梁的中学生,一定要掌握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学与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优秀传统文化
在课堂中培育
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我根据自己的学科教学特点,编写了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案例,积极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学中,我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中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主题,教学中,我通过讲解课文《桃花源记》,让学生从陶渊明的大同社会出发,一直到今天所提出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
在校园中厚植
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多项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深耕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在校园这片沃土中厚植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先后开展了“经典诵读,童声有韵”“说好普通话,不负语言之美”“抗‘疫’中的传统文化:智、仁、勇”“书写经典,传承文明”等多项活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感受民族精神,感受“智、仁、勇”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开花
发挥家庭引导作用,让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走进日常生活,让学生与家人一同参与节日活动。春节贴对联、大扫除,端午节挂艾草、包粽子,重阳节孝敬老人,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把二十四节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办手抄报讲讲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二十四节气,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精髓,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渗透中开花。
优秀传统文化
在社会实践中结果
发挥社会平台作用,开展“啄木鸟,找错别字”活动、研学旅行活动、重阳节爱老敬老活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活动中渗透的目标,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活动中结硕果。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深入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学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践行教书育人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育为先一以贯之,立德树人久久为功。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