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师德”这一概念的原始认知源自韩愈的《师说》。直至走上三尺讲台,我才真正懂得: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衡量一名教师的师德是否高尚,关键看这名教师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是否能踏踏实实教书育人。这两点,为人师表是前提,是素质,教书是手段,是过程,只有育人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育人呢?
育人,首先要爱孩子。大部分教师都能把控好自己的教学,但有些教师不能。我认识一名学生,每天下午一放学就开始发愁,尤其是星期五下午更愁。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各科老师都太“负责”。各科老师都在想:周末了,你不能光玩,得给你布置点儿作业。所有老师都认为自己就布置了一点儿作业,可是对学生而言所有的作业加在一起,就太多了。这么多作业孩子能写完吗?本来想育人,结果变成了“坑人”。所以,凡事都要先站在育人的角度想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会少做很多傻事和无用功。
育人,必须懂孩子。去年刚入职时,我花了很大心思构思我的第一节课。讲什么?怎么讲?我最终决定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教育目标,告诉孩子们:语文学的是我们的母语,是根本;数学能教会我们思考;体育能带给我们健康的体魄;美术能让我们发现美、记录美;英语就是一门语言,学习它只是为了交流,仅此而已。孩子们一听,欢呼“哇,好简单啊!”“会听会说不就行了吗?”小学的孩子已经萌生了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好奇心,他们会像看着自己的小手简单地判断五个手指的长短一样,判断英语在几个学科中的位置、分量。在一句“哇,好简单啊”的欢呼声中,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快乐放松的心情;一句“会听会说不就行了吗”,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已经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英语“会听、会说、会读”这一教学要求。做好引导,把对问题的认识、分析、判断、把控的权力,交给孩子们,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这是人生中多么美好而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前段时间,我代表市实验小学参加濮阳市第二十届英语优质课比赛。在王晓君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同样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并将其作为整个参赛作品设计的指导思想,充分探究学生心理,确定了“奋力一搏,夺取胜利”的比赛目标,明确了“结构合理,设计新颖,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战术设计,在“课件是花朵,教具是绿叶,教师是花匠”三个环节发力,“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终获成功。如果不懂孩子,不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怎么可能做到这一切呢?
为师之道,首在育人。如果学校是一方土壤,我就是一棵小树。我从学校汲取营养,茁壮成长。我也将扎根学校,直至零落成泥,亦要厚德载未来,为社会,为国家,为孩子,也为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