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众志成城、锐意进取、克难攻坚,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十三五”规划目标较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
在全省较早实现“五个清零”目标,防控成效位居全省第2位。转入常态化防控后,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22家,日最大核酸检测量达20万人份。复工复产跑出“濮阳速度”。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20条政策措施、率先实行“首席服务员”制度、率先推出“疫情贷”,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3368个;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18.2亿元、减少用能成本1.5亿元;发放稳岗补贴3.3亿元,惠及企业812家、职工8.9万名。全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稳固 三次产业保持稳步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649.99亿元。全年粮食总产59.6亿斤,亩产464.6公斤,均创历史新高,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考核全省第一。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52.4亿元,同比增长22.5%,居全省第1位;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6%,居全省第2位。内需市场快速恢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4%,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完成657亿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86.8亿元。质量效益不断提升。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3.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占比69.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4元。企业效益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004.6亿元。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
现行标准下31.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扶贫车间做法列入国家精准扶贫专题案例,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获得“好”等次。生态环境质量趋稳向好。全市PM2.5、PM10累计浓度同比分别下降7.9%、12.1%,空气优良天数增加32天,空气质量3项主要指标实现“两降一增”。6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向好。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发展动能蓄积增强 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新型化工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传统产业加快提质发展。我市被列为河南省塑料污染治理试点市。我市在国家2020年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中荣获全国第四名。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打造,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区域物流枢纽城市。文旅强市战略启动实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6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家。全年柔性引进人才1889名。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试点市。
基础能力显著提升 重大战略有效落实
谋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462个,其中列入省储备库项目207个。编制了“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谋划“十四五”重大项目3031个,总投资1.3万亿元。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郑济高铁郑州至濮阳段线下工程完工,线上架梁加快建设,濮阳东站全面推进;京雄商高铁台前站获批。强力推进交通建设“十大工程”,内联外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形成。能源资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文23储气库一期工程累计注气71.5亿立方米。成功争取中石化集团在濮建设日濮洛输油管线分输站,年分输能力500万吨。新能源发电量超过15.8亿千瓦时。我市供水“四化”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通报表扬。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突破。谋划重大项目1190个、总投资2948亿元,成功争取各类项目建设资金102.3亿元,创历史新高。
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 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持续提升
实施城市综合提质项目152个,完成投资69.4亿元。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智慧城管实现全市“一张网”,我市第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全市县域生产总值完成991亿元,占全市的60.1%,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增长6.5%。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
改革开放实现突破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
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101项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1000多项民生服务实现“掌上办”“随身办”。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全市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实现全覆盖,其中5万元以上的村达1800个。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在全省率先选聘营商环境观察员。市信用平台荣获国家“标准化平台网站”称号。在全省率先设立“企业家日”,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9万户、增长11.5%,开办企业指标全省第一。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升。招商引资实现突破,新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上市公司17家,新签约、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34个、215个,建成投产190个,全年实际利用省外、境外资金263.1亿元、7.3亿美元。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重点民生实事较好完成
全年民生支出282.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1%。10件27项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城镇新增就业6.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返乡创业1.5万人。创新实施“先锋贷”业务,“濮阳模式”全国推广。全面落实各项兜底保障政策,累计投入资金近6亿元,保障26万余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加快补齐。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统筹做好扫黑除恶、安全生产、食药安全、信访维稳等工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成效显著,荣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市、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市。
2021年,为“十四五”顺利开局起步夯实基础
2021年,我们将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向好态势,持续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深入实施“四大战略”,确保“十四五”顺利开局起步,加快由区划边缘变区域枢纽、开放前沿,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濮阳绚丽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202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一、激发内需潜力,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二、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濮阳产业升级版。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五、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七、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打造高水平开放前沿。八、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九、加强民生保障和改善,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2021年,我市还谋划实施省、市重点项目284个,年度计划投资953.4亿元。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计划实施114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329.4亿元。在现代服务业建设方面,计划实施44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58.4亿元。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计划实施26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95.6亿元。在新型城镇化和环保设施建设方面,计划实施48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41.8亿元。在社会民生建设方面,计划实施37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96.5亿元。
本报记者 段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