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振涛 通讯员 王敬英
李军廷,1990年3月出生于濮阳县梨园乡大兰溪村,2007年12月应征入伍。14年来,在党的哺育培养下,他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在每一个战斗岗位不懈淬炼,一步步成长、一次次蜕变,从一名农村娃蝶变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并将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永远追逐的阳光,一心一意去坚守,一言一行去践行,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别样精彩。
“于我而言,军营这个大熔炉不仅将我铸造成铮铮汉子,更把我从外到内淬炼成钢。即使我走出军营,这里教会我的一切也必将砥砺我继续挥洒热血,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3月9日,电话采访中,2023年即将走出军营的李军廷心中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军魂驻心、今生无悔。
据统计,入伍以来,李军廷4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获团嘉奖2次,2014年12月荣立三等功1次,2015年荣立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三等奖,2020年12月荣立二等功1次,四级军士长军衔。
犹记得,初入伍时,虽然已经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是队列呼号、摸爬滚打、武装越野等一项项不断线的军事训练,仍让李军廷吃足了苦头。对此,李军廷选择咬紧牙关,不向苦累投降,不仅使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得到质的飞跃,还切身体会到奋起拼搏、永不服输的军人本色,奏响了投笔从戎、热血相伴的青春乐章。
很快,考验来了。2008年3月,我国南方地区普降暴雪,致使道路阻塞、电力中断。当时,入伍不满3个月的李军廷主动请缨,奔赴江西萍乡抗雪救灾。经过两天两夜的急行军,李军廷随部队到达抗灾第一线。为了让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李军廷及战友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抢修受损电塔。然而,运送电塔配件的山路长达8公里,不仅狭窄陡峭,而且垂直落差达50余米,车辆无法通行,任务极为危险、艰巨。重任在肩,李军廷及战友不认输、不低头、不放弃,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力求全胜。没有车辆,没有牛运马驮,他们就用人背肩扛。100余斤重的电塔零件,每天来回6趟,李军廷肩膀严重受伤,鲜血染红了衣服,然而他没有喊苦喊累,更没有丝毫退缩。7天后,零配件全部运送至电塔,电力很快得以恢复。
任务完成后,为不打扰当地百姓休息,上级命令李军廷所在部队于当天凌晨4点出发,撤离任务地域。收到命令后,李军廷及战友迅速收拢、连夜登车。然而,部队准备离开时,还是不小心被群众发现了。一传十、十传百,群众感恩于心、感念于行,纷纷拿着肉禽、鸡蛋、水果等物品来到道路两旁,表达心中感激之情。“当时,看着乡亲们诚挚的目光,我禁不住流下了热泪。这件事,让我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军人的价值,更加坚定了我在军营建功立业的初心。”李军廷记忆犹新地说。
“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成为李军廷的座右铭。其后,李军廷多次担任新兵骨干,并在2014年单位队列会操中,斩获第二名。同时,作为优秀教练员,李军廷尽心尽责,将所学专业知识及训练方法倾囊相授,为单位培养了多名优秀骨干。
心中有魂,脚下生根。“组织让走我不留,组织让留我不走。”改选士官时,面对各种困难和亲朋劝说,李军廷毅然选择留下。此后,李军廷瞄准“专业通”“技能通”,利用训练间隙刻苦学习知识,更注重谋战思战。同时,他充分发扬“装备是第二生命”精神,不断挖掘武器系统作战极限,屡次在关键时刻圆满完成单位赋予的艰难险重任务。
“不仅要点亮自己,还要照亮别人。”在2020年度重大演训活动中,李军廷主动作为,加班加点研究战法、创新打法,并将其推广至单位每名同志,提高了连队整体即战力,最终取得“发发命中”的好成绩,得到了各级首长的一致好评。因表现突出,李军廷荣立二等功。前不久,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县人武部的领导同志,敲锣打鼓来到李军廷家里,送去了二等功立功喜报和慰问金,还为李军廷的家人披上了“一人参军 全家光荣”的红色绶带。
“军营里的一切,早已伴随着时间的年轮深深烙在我的心中,无法抹去。2023年,即使注定我要离去,但我的灵魂会一直守在这里。更重要的是,我在这里学会了忠诚无畏,学会了担当责任,在以后的征途中,我会继续保持优良的作风,拼搏奋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油助力!”李军廷自信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