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素材是指能反映时代鲜明特征和社会现状的素材,包括政治新闻、生活热点、舆论焦点、社会百态等,这类素材往往具有时代的鲜味、现实的辣味和生活的杂味。当下,时事热点已成为高考作文最关注的材料,因而,如何积累时事素材已然成为高中师生不可回避的课题。
两面关注 扩大视野
一方面,关注社会不同层面的热点、焦点、亮点、难点事件。这些事件,既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消极的,还可以是复杂的、一时难以定论的。这样关注的范围似乎无边无际,令人无从下手。其实,还是有章可循的。这个“章”,一是要围绕社会主流和价值观,可以一致也可以有冲突;二是要着眼于普通人的发展,特别是与学生的成长紧密相关的事件,不能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太遥远,也不需要用专业的知识去理解,更不牵扯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国内外容易引发冲突的敏感问题。比如,社会层面的,做好事是否该求得表扬或是批评、“扶不扶”的困境、偷东西的女孩跳楼、黄山的复名等;民生层面的,国人赴日狂买、农民工跪地取钱、快递小哥被打等;教科层面的,“熊孩子”惹事与“虎爸狼妈”式家教、高中生因手机被劝退、图书馆里的流浪者、“中式教学”在英国等;文体层面的,凤凰古城取消门票、“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罗琳晒退稿信、贾玲恶搞花木兰等。这些需要关注的事件,涉及人性人情、道德修养、文化生活、家校教育等,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更符合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求。
另一方面,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与自己爱好相关的事件。比如,对科技感兴趣的,可以多关注科技创新、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热点;喜欢影视的,可以多关注影视制作、作品欣赏、观众评价等方面的热点;喜欢文艺的,可以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作品鉴赏、感兴趣的作者及其作品、感兴趣的传统文艺和民间文艺等。
我之所以提出这两方面的关注,是从高考的要求出发的,高考作文的立意应符合时代主流,而素材的选取和表达又要有个性,两面关注正呼应了这两个要求。
分类积累 条理清晰
按照事件主题、内容、涉及的范围等进行分类。有些事件,来龙去脉不易厘清,涉及面大,错综复杂,能说清楚已不容易,更遑论做分析评论。这些事件,仅止于知道即可。有些事件,则要持续地关注,深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全貌细节。比如,可以按照时代主旋律类素材、焦点类素材(时事热点)、民生类素材、文化教育类素材、科技自然类素材、情感道德类素材、哲理思辨类素材等分门别类整理,并对素材的内容、内涵、影响进行分析、评点,结合以往的高考作文题,看看素材适用于哪些作文题或话题,还可以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标定,为考场写作做好准备。
比如,“中式教学”在英国这一事件,引发了我们对“拿来主义”“对比实验”,以及如何理性看待事物优劣的深度思考。从事件的初衷看,英国政府敢于正视自身教育问题、敢于引进“中式教学”的做法值得称赞。从事件本身看,“中式教学”从最初的“水土不服”,到最后的胜出,说明事实胜于雄辩。从事件结果看,“中式教学”班级学生的部分学科的成绩比其他班级高出10%。
围绕“中式教学”在英国这一事件,可以从主与客(中国与外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知与行(实践与认知)、虚与实(现实与愿望、现在与将来)等角度做不同解读、分析、议论,可以启发我们深入思考,更好地应对高考作文。
会意传神 精准把握
会意传神,就是要做到在写作时能准确、完整地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人物在其中的活动,尤其是能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精神风貌、价值追求的行为、话语及其著述。
比如,社交网站Facebook(脸书)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人称“第二盖茨”的扎克伯格就是颇引人注目的人物。这样一个人物注定是一个好素材,可以挖掘的点实在很多。比如,宏观层面的创新创业、敢想敢干、极富与极简、捐献与收获、当下与未来、独乐与众乐等,微观层面的聪慧与好学、个性与耍酷、舍与得、外与内、好奇与创新、小爱与大爱等,不一而足。
对以上典型人物的解读,要在了解人物主要活动的基础上,梳理事件脉络,整理人物的言行细节。
总而言之,高中议论文时事素材积累方式多种多样,只要用心,抓住时事热点,写好高中议论文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