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下来了。再走乡入村采访,我换了套厚点的铺盖卷,大包小裹的,两只手已不够用。行李一开始也不多,但在这村张罗个烧水兼烧饭的壶,在那店添置个洗脸兼洗脚的盆,不管怎样删繁就简,怎样一物两用多用,基本的日常所需,仍然少了哪样都不行,一路东拼西凑下来,竟显得有点家底了。此行目的地烟之东,是我们濮阳日报全媒体开设《决胜全面小康 谱写绚丽篇章——高质量发展濮阳行》专栏以来,我去走访的第六个列入重点报道计划的村庄。报社派了辆车送我,司机是经验丰富的张全师傅。
幸亏张全经验丰富,不然不知要走多少弯路。从预先做的功课看,烟之东位居南乐县张果屯镇西南、清丰县巩营乡西北,交界地带,应该好找。南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董建青在电话中倒没说好找不好找,只说为尽地主之谊,他陪我一起去。结果见了面,他临时有会议,只得一边往会议地点赶,一边安排烟之东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战秒和我互加微信好友,让他发个位置,我们好导航过去。
一路无话。
问题出在接近目的地的时候。不用导航还好,一用上它,导来导去导不到地方。人多好望文生义,我也是。我一直觉得,烟之东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内涵的地名。后听村人说,在遥远的两汉时期,这一带为形胜险要之地,五里一墩,十里一堡,烽火连绵,战事频仍。烟在这里指烟墩。因村庄在烟墩东面,故名烟之东。也有村人说,烟之东由烟墩东演化而来,叫着叫着叫转音了,烟墩东成了烟之东。之与墩两个字,无论从字音字形字义看,还是从繁简程度看,都相距甚远,关系生疏,不知要绕过多少山山水水,才能转到一起去。且搁下存疑,假以时日,再向有关专家学者请教求证。烟墩算小名,算村人送给它的昵称,叫着虽然亲切,但实在不够响亮,不如它的大号广为人知:烽火台!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烽火台早不复存在,既看不到火,也望不见烟,导航又靠不住,张全干脆关了它说,再听它的,非给领到茄子地里去不行。那一带村庄密集,彼此交错。我们问了几次路,才又回到早已偏离的烟之东村口,终与候在那里的赵战秒等人接上头。
接上头发现,烟之东美丽安宁,一片风烟俱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