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濮阳双拥

钢铁意志书写精彩人生

——记中国好人、我市优秀退役军人林凡磊

“我是一名老兵,不管走到哪里,军人的素质不能丢,吃苦耐劳、奉献爱心的军人作风不能丢。”这是他的口头禅。

在部队服役期间,他表现优异,多次立功受奖;转业后,他扎根滩区、扶贫济困、倾情奉献、造福一方,用钢铁意志书写了“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精彩人生。

他就是今年刚刚入选“中国好人榜”的我市优秀退役军人、台前县夹河乡林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凡磊。

1981年出生的林凡磊,1997年当兵入伍,在部队两次荣立三等功,11次被表彰为“优秀士兵(官)”,13次获嘉奖,6次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林凡磊在部队时,每月只有35元的津贴,但他每月都会拿出30元寄给山区的贫困学子。退伍后,林凡磊一如既往地热心公益事业,怀着一颗乐于助人的心,默默地帮助身边的人,不计代价,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用善良和真诚谱写着世间最美的篇章。

2014年,林凡磊发起成立了台前县首个志愿服务队——台前县阳光志愿服务队。服务队成立以来,他带领志愿者走访慰问孤儿、单亲儿童及特贫家庭490余户586人,为326名帮扶儿童送去服装、图书、玩具。发动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价值50余万元,发放助学金6.3万元,学习用品3.8万余元,开展各类助学和公益活动568期。其中,他个人捐款捐物总价值30余万元,先后资助12名孤儿及特贫儿童上学等。

林凡磊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的,对父辈们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生活记忆犹新,“黄河十年九涝,一场大水,墙倒屋塌,庄稼颗粒无收,一切从头再来”的场景深深烙在他脑海里,成为抹不去的痛。2013年退伍后,林凡磊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了收入稳定的城里工作,毅然回到地处黄河滩区的家乡,积极投身扶贫济困和脱贫攻坚工作。

要想富,上项目。为改变林楼村落后的面貌,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林凡磊,自掏腰包,拿出多年来积攒的全部资金,加上求亲告友筹措、银行贷款等,建设非洲大雁、鹅、鸭等27个养殖棚,同时发展麦冬种植300余亩,让村民入股分红参与进来,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他通过亲情招商引进劳动密集型加工厂2个,解决就业岗位200余个,不但解决了林楼村贫困人口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周边村庄村民务工。

看到村内基础设施落后,林凡磊带头捐款2万元,为村里修建柏油路,积极协调争取资金建设村文化广场,带领村民建设绿化带、乡村游园,安装路灯……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为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落一户一人,林凡磊组织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主动分片包户,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贫困程度,准确掌握贫困户的困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贫困户肖广俊因缺技术致贫,林凡磊主动联系村里的技术人员上门传教,并为他申请无息贷款5万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进行农耕,使其如期高质量脱贫。贫困户林凡鲁的父亲意外去世,母亲一人抚养3个孩子,因无法承担学习费用,开学时有让孩子辍学的想法,林凡磊知道后,主动拿出2000元现金,让孩子们如期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他带领党员干部带头签下“请战书”、按下“红手印”,主动请战;组织发动党员、民兵成立了党员先锋突击队、青年突击队、纠察队、消杀队,对返乡人员进行地毯式登记摸排;对排查出的9户16人进行居家隔离观察,每天对隔离人员进行2次体温测量,带头24小时卡点值班,守护着家乡父老的安宁。

疫情防控形势稍有好转,黄河又出现了十几年来最为严峻的汛情,他立即发动党员、民兵和群众3000余人次参加抗洪抢险。6月29日23时许,黄河放水量已超每秒5200立方米,水面不断上涨,形势非常严峻。此时特大暴雨来袭,他冒着倾盆大雨,带领党员群众捆绑树木、搬运沙袋,连续奋战了一晚上,加固了堤身,随后他又坚持20天吃住在坝堤。由于日夜操劳,他嗓子喊哑了,手掌磨破了,身上也掉皮了。

濮阳市第六届道德模范、濮阳市最美退役军人、濮阳市乡村好支书、出彩濮阳好青年、濮阳市志愿服务工作贡献奖……一项项荣誉称号纷至沓来,他的先进事迹先后被20余家媒体宣传。

林凡磊表示:将时刻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严格要求自己,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做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和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排头兵”,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王同录 通讯员 王敬英

2021-11-21 ——记中国好人、我市优秀退役军人林凡磊 1 1 濮阳日报 c90431.html 1 钢铁意志书写精彩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