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吃辛苦饭 挣良心钱 做本分人

一对夫妻的小手艺和大匠心

梁自捧一边干活儿一边与顾客聊天儿。

“这双鞋有一只开了点胶,那双鞋也有一只开了点胶。两双鞋颜色不一样,凑不成一双,而买一双新鞋得一二百块,就这么扔掉太可惜了。我以前叫梁阿姨补过自行车胎什么的,知道她手艺好,收费也不高,所以这次鞋子开胶,就送到梁阿姨这儿来了。”12月3日,在市城区石化路与石樊巷交叉口附近的一个修鞋摊前,一名来自市综合高中的女学生如是说。

女学生说的梁阿姨叫梁自捧,华龙区建设办五甲户村人,今年47岁。此刻,她不仅给女学生的一只鞋子粘了胶,还穿针引线,把鞋帮鞋底都缝了一遍。“胶粘的鞋子不皮实,”她笑着说,“一见水容易开。不过,这下没事了,保证你就是把鞋子穿烂,鞋帮鞋底也分不了家。”

修鞋摊不仅修鞋,还修锁修伞修车,兼钉扣子配钥匙换拉链,同时配有免费的打气筒等一应工具,方便过往路人使用。也就是说,凡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出现故障不好使了,大都可以来这里解决。所以,女学生周围,既有等着更换或修补电瓶车、自行车轮胎的,也有等着更换修理伞骨、衣服拉链的。

“凡梁师傅经手修补的东西,”旁边一位等着更换自行车链条的李姓顾客说,“真比新的还结实耐用。您看我这破车子,骑十来年了,比新车还轻便好骑。当然,前后胎都坏过,有时候是碎玻璃扎破的,有时候是钉头儿扎破的。”

李姓顾客来自距此五六里路的一个小区,不算远,但也不算近,沿途应该有两三个维修点。他说,以前他在小区附近补过胎,当时看着也补好了,气也充满了,骑着车来这边办事,结果胎又瘪了。他还以为不小心又碰上了钉子啥的,把车子推到这儿打开一看,还是老地方慢撒气,根本没补严。而梁师傅补胎,不是补上内胎就完事儿了,还会细心地检查外胎,用手指肚儿里里外外过一边,把嵌入的石子玻璃钉头都清理出来。从那以后,不管是更换车链条,还是修理车轮毂,以及其他需要修修补补的东西,他就是宁肯多走几里路,也到这儿来。

当日天气晴朗,梁自捧预备了十几只马扎、矮凳,大家可以一边沐浴冬日暖阳一边聊天。一位推着儿童玩具车走过来的大妈看见这么多人,笑着打趣说:“靓妹子,你这是顾客盈摊,生意兴隆啊。你家杨兄弟呢?”

“马大姐笑话俺。”梁自捧一边干活一边笑着回应说,“眼看着都奔五了,还哪里靓啊?他刚接了个电话,昆吾花园那边有人丢钥匙了。他说进不了家门的人更着急,就丢下这一摊子赶过去了。马大姐你这是补胎还是换胎?要是有事,你先忙去,等会儿来推车子就行了。”

“那应该,”马大姐支下车子,找了个马扎坐下说,“急人所急嘛。我不忙,我就爱看着你干活儿,越看越靓。”

马大姐住和盛苑小区,距此不远,听语气,看神情,应该是梁自捧的老顾客了。发现记者在场,她果然就打开了话匣子:“人家这两口子,才真叫夫唱妇随啊。”

马大姐告诉记者,梁自捧男人叫杨子濮。两口子一身手艺,都是能发大财的人,却守着这个只能挣仨瓜俩枣的小摊儿,数年如一日。她搬到和盛苑小区快20年了,不管盛夏酷暑,还是冰天雪地,不管打摊前路过,还是有东西要来修理,啥时候都有人。有时是梁自捧、杨子濮两口子都在,一个缝一个补;有时是一个人在,缝了补补了缝,没见他们闲过。配一把钥匙5块钱,缝一双鞋5块钱,补一个胎3块钱,修一条拉链2块钱,多少年了,没涨过价。要是缺个扣子少个螺丝啥的,只管拿去用,不收钱。赶上有人修车补胎没带钱,两口子从不计较,至多说一句,啥时候打这儿过了再还不迟,忘了也不打紧。这地方有好几个学校,市综合高中、市三中、市昆吾小学都在附近。小孩子走路好蹦蹦跳跳、打打闹闹的,坏衣服拉链、书包拉链、鞋帮鞋跟是常有的事。大点的学生还好说,一般有点钱,小学生带钱的不多。他俩才不舍得为难小学生,还赶着人家说,快点走吧,别耽搁了上课……

“为什么说人家能挣大钱却守小摊呢,”马大姐看看四周,往记者身边挪了挪马扎,小了声说,“这也不是瞎说,我就亲眼见过。”

马大姐说,去年年根底下的一天,吃过晚饭,她领着孙女去五甲户广场上跳广场舞,路过此处,看见杨子濮才忙完,正准备收摊。这时,有一辆破吉普车打北边驶来,下来一个年轻人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不正好赶上收摊了。今天给你交个底,俺大哥说了,你也不容易,给你1000块钱。”

“俺给恁说过了,”杨子濮头也不回地说,“1万块钱也不行。”

“这事就先不说了。”那个人看看车里面的人,又转过脸来说,“反正天也黑了,你挨冷受冻一整天,跟我们喝几杯暖和暖和去吧。就算交个朋友。”

“不用,”杨子濮推起车子说,“俺媳妇已烧好汤,刚才就打电话催了。”

“老杨啊你也真是的,”那人说,“放着酒不喝喝汤。就动动手指的事,再加500块钱行不?”

“我也给恁交个底,”杨子濮顾自拨拉开他说,“这个事到此为止,再说我就报警了。”

见杨子濮当真摸出来了手机,那个人也不多纠缠了,悻悻地咕哝了几句,拉开车门钻了进去。事后马大姐问杨子濮怎么回事,杨子濮说,他们说库房的门锁钥匙丢了,要他配钥匙开门,却又拿不出相关证据可以证明那库房是他们的,所以没给他们配。

“这种事俺两口子见得多了。”梁自捧说,“开锁配钥匙不是儿戏,凡手续不全的,给再多钱也不行。手艺,手艺,有守才有艺。守不住咋行哩?”

梁自捧告诉记者,她和丈夫都是过过苦时光的人。她是穿着姐姐的衣服鞋子长大的,丈夫则是穿着哥哥的衣服鞋子长大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用不着再像从前那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但勤俭节约的美德还是不能丢,毕竟没必要浪费。有他们这些小手艺人在,一些可扔可不扔的东西,就有可能晚些时候扔。一想起自家的行为正在延长一些物品的使用寿命,甚至正在影响一些人的生活习惯,就觉得手头上的活儿有价值。她说,一开始,她和丈夫只是在这儿摆了个修鞋摊,因不断有人咨询还修别的东西不,特别是那些突然扎了车胎、断了车链子,坏了拉链、掉了扣子的,看着实在着急,两口子就又分工学了修车修伞等手艺,然后再你教我、我教你。日久天长,凡修修补补的活计,慢慢就得心应手,都能拿得起放得下了。配钥匙那手艺有难度,杨子濮专门跑到别处跟一个老师傅学艺。学成回来,他跟梁自捧转述老师傅的临别叮咛:“干咱这一行,学艺容易守艺难。吃辛苦饭,挣良心钱,做本分人,力气和功夫一样都不能省,本事和操守一个都不能少。”承袭了老师傅衣钵的两口子,谨记师傅教诲,在这个行当一干就是20多年。

正说着,给人配好钥匙的杨子濮赶来了。梁自捧看见了说:“听见了没,马大姐正夸你哩。”

杨子濮腼腆地笑了,一来就投入作业状态,按排队顺序,蹲下身子给人缝鞋补胎。难为他那么大一条汉子会腼腆地笑,也难为他那么一双粗糙的大手会飞针走线。依照刚才梁自捧说的时间,从去到来,不过一二十分钟,配钥匙开门,于他的确是动动手指的事,于两手翻飞的梁自捧,想必也是如此。然而,正是这有所动有所不动的手指,见证着两口子的人格魅力。

传承手艺,拾掇生活,品共行兼修;匠心独运,缝补岁月,人与艺齐美。在冬日阳光的辉映下,一对夫妻埋头劳作的身影,构成城市街头一道温暖人心的风景。

本报记者 刘文华 文/图

2021-12-10 吃辛苦饭 挣良心钱 做本分人 1 1 濮阳日报 c91577.html 1 一对夫妻的小手艺和大匠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