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主导产业技术领先 传统产业蝶变升级 『专精特新』茁壮成长

濮阳制造业阔步迈向『智造』『创造』

濮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机械手臂生产调试。本报记者 僧少琴 摄

本报记者 段利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优化迈出新步伐。

近年来,濮阳对标对表中央、省决策部署,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富强濮阳。具体来说,就是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扎实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努力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关键环、进入中高端。

解决“卡脖子”难题,助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君恒生物公司生产的高档白油填补了我省以重蜡加氢工艺生产高档白油的空白。该公司还拥有高标准生物基尼龙及高端聚烯烃材料中试基地,依靠国际领先新技术规划的40万吨/年生物新能源项目目前正加快建设,预计5月投产。

2021年,该公司与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胡永康院士团队联合,在全球率先开发高抗酸性、抗水性催化剂及废弃动植物油加氢处理工艺,并于去年7月启动项目建设。该公司总工程师李建平表示:“这项技术全球领先,我们掌握着核心知识产权。有了这个项目,企业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5亿元。”

像这样全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企业,我市还有一大批。

据介绍,制造业是“卡脖子”技术的重灾区,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及相应产业技术基础已成为制约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作为新兴的石化城市,我市着力以新型化工基地为载体,积极推进企业结构及布局优化、降本增效,加强关键共性及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石化产业高端化升级,争取更多产品成为关键环、迈向中高端。

在产业升级中,我市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对接国家、省级科技发展计划,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328项,获国家、省科技经费支持7573.26万元,安排市级科技经费2664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全市催生188项高水平科技成果,其中32项进入国家科技成果项目库、2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解决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了重点企业产品升级——

多个技术和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濮耐集团开发“氧化铝-碳化硅质喷射浇注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并通过实施市重大科技专项,解决原料配比及生产工艺问题,开发了一种长寿命镁碳砖。班德路化工生产的液体增粘树脂,填补了国内碳五下游产品生产液态增粘树脂的空白。宏业集团拟建的60万吨/年PBAT等生物可降解材料柔性生产线项目,将填补我市乃至全省石油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空白。

多个技术在国际领先。迈奇化学公司通过实施“二元醇氢、烷基吡咯烷酮及其高纯化学品关键技术和规模化生产”,建成国内首套万吨级吡咯烷酮一体化生产装置,打破了半导体、液晶面板、超级电容电解液和生物医药降解材料等被日本、德国企业垄断的局面,解决了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盛源石化开发的“离子液体绿色烷基化工艺”,打破了国外专利技术垄断,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盛源能源通过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开发的“离子液体催化碳四烷基化的新工艺”协同催化新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多项技术突破“卡脖子”难题。中原乙烯完成100吨锂电池隔膜料PPH-FC03的生产,其性能优异、可替代进口产品;电容器膜料系列PPH-FC03C/R/M,解决了国家高端电容器膜原料技术“卡脖子”难题。鲁蒙玻璃打破了中硼硅玻管国外技术垄断。

濮阳造产品细分市场全国最大。惠成电子通过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完成了电子电气功能材料生产成套技术和工艺,支撑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酸酐固化剂电子封装材料生产基地。沃森化工现有1万吨/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产能,二期项目建成后产能将达4万吨/年,位居全国第一。

…………

随着我市对科技创新工作愈发重视,出台政策、建立机构、招引人才、优化环境,瞄准市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打造中部地区创新开放高地、豫鲁冀省际区域中心”目标奋力前行。我们相信,这个名单上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

以“四化”改造为抓手,助推传统产业蝶变升级

凯利来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现代化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自2021年6月起,该公司对整个流水线进行改造升级,能实现智能化操作的实现智能化,不能实现智能化的采用自动化。该公司副总经理曹高掌说:“实施改造后,我们的产品质量更加稳定,产能明显提升。(下转第二版)

2022-04-12 主导产业技术领先 传统产业蝶变升级 『专精特新』茁壮成长 1 1 濮阳日报 c97449.html 1 濮阳制造业阔步迈向『智造』『创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