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课堂内外

落实“双减”需系统施策

市高阳实验学校 赵新民

实施“双减”政策的目的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还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教育的理念和管理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涌现了不少优秀作业设计案例,出现了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形式,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双减”不仅需要把学生学业负担减下来,还需要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把提质增效做扎实,更需要优化教育大环境,坚持导向、系统施策、协同共育、持续发力,推动“双减”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一、精准把握政策导向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

近年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立足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质,环环相扣,落细落实,看似小切口,实则大改革。只有认真领会这些文件的核心要义,明确教育改革发展的脉络,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标准,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才能准确把握行为边界,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持续提升学校教育

“双减”政策出台的目的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让教育回归校园,回归课堂,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学生作业设计,提升课后活动质量等措施提升学校教育,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是落实“双减”的根本。应重点在提升教师学习力、教学反思力和课题研究力上下功夫。在读书学习上,要引导教师学习名师名家的理论与课堂,通过学习名师名家的一本书、一个讲座、一节课等形式,拓展教师视野,丰富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的高度;在教学反思上,要引导教师充分认识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坚持课前、课中、课后反思,坚持书写教学反思,把教学反思形成一种习惯,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有效拓宽教学的维度;在课题研究上,要引导教师把问题当课题,加强对课题目标、过程、考核、评价的管理,推动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引领教师占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制高点,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

夯实教学常规是落实“双减”的关键。坚持把有效履行备教辅改评等教学环节作为提升“双减”实效的先手棋,以每个教学环节的高质量,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优化备课方式。一要注重“备”教材,引导教师注重研究教材的知识体系、内在联系、基本要求和学科思想方法,实现内容精准、目标精细。二要注重“备”学生,引导教师注重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认知规律、学习动力和个性特长,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三要注重“备”自己,引导教师注重研究自己的性格特点、教学习惯和教学局限性,在模仿、学习和创新上下功夫,反复实践,反思提升,逐步形成教学风格。

优化教学设计。要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实现教学内容向教学设计的转变,优化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的体验和思维的拓展,让学生的学习深度发生变化。

优化作业管理。一是作业设计要有规划、有梯度、有趣味性,充分考虑学情,让学生作业有层次、能选择,提升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矫正功能,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优化课后辅导。坚持“走近学生,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概念理解、计算能力、解题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了解学生总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略,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

优化考试评价。严格落实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只进行期末考试等规定,注重过程性评价,实践“作业就是考试,考试就是作业”的理念,优先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环节,采取他评、互评、自评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反馈矫正,主动提升。

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强化政府统筹,落实部门职责,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充分认识家庭、社会、学校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家庭教育要重点加强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和引导。教育工作者虽不能要求家长必须做什么,但可以科学指导、营造氛围,指导家长跟上时代的步伐,领悟“双减”的本质,树立正确观念,主动担当尽责,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一是指导家长重视对孩子的陪伴,多一些倾听、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耐心,摈弃“只花金钱不花时间和精力”的陪伴,当孩子遇到难关与险阻,父母都要在身旁耐心陪伴,扶持一把;二是指导家长重视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阅读习惯、生活习惯、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习惯,让孩子发展兴趣,张扬个性,主动成长;三是指导家长重视家校的配合,普及科学的家庭理念和方法,畅通沟通渠道,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桥梁作用,互通有无,协调共进,共促成长。

净化社会环境。全社会都应充分学习和理解“双减”政策的内涵要义,积极宣传科学育人理念,持续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指导学生用好自主时间,加强生活历练,注重研学实践,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准确把握政策导向,系统施策,全面发力;需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遵循规律,提升质量;需要发挥家庭教育主体作用,家校结合,协同共育;需要发挥社会治理优势,支持和培养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022-04-22 市高阳实验学校 赵新民 1 1 濮阳日报 c98106.html 1 落实“双减”需系统施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