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是学习质量的关键环节,关涉着学生的未来发展。针对传统学习方式中所存在的重学科逻辑、轻学习逻辑,重学习认知、轻学习体验,重单一体验、轻社会体验和学生发展等弊端,王明平团队开展课堂中学科体验式学习,以学习方式的变革倒逼教学方式的创新,进而倒逼育人方式的转型。即以未来学习者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性改革,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素养导向的知识与学习具有情境性。情境性的观点认为,学习除了内容的理解,还包括规则促进了学生在群体中的思维外显化与反思。在素养导向的学习设计中,要设计大量的脚手架、可视化工具,明确的反馈能促进学生反思。指向素养的学习设计要求师生对知识持有一种“情境性”理解。情境性是指“知识并非是学习者头脑中静态的智力结构,而是一个包括人、工具、环境中的其他人以及运用知识的活动在内的认知过程”。
素养导向的学习设计要有三个要素。人的学习是在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成长性经验的过程。学习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转化的三个重要的要素,分别指向:知识在情境中的意义化、学习中促进社会性参与的规则变化、运用工具来促进所学内容和思维的外显化。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学生与知识、教师与知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真实世界、教师与真实世界之间深度的实质性关联。将课堂、学校作为一个包含物理环境、空间关系、社会关系、文化物品、符号系统等在内的“学习场”进行统整设计。为此,项目团队将这三个要素转化为一个统整的三角结构:情境—规则—工具。
素养导向的学习设计要坚持目标导向,聚焦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细化学科育人目标在课堂有效实施,增强学习设计的可操作性。坚持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创新导向,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实践,探索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方式变革策略,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要互动交融。素养导向的“体验课堂”立意要基于认知的情境性、问题的真实性、过程的活动性;要强化价值引领,从注重知识传承转向全面育人和个性发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要深度变革教与学的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验课堂的实施倡导课堂教学由认知式(接受式、输入式、讲解式)向体验式、发现式与合作式(即非认知式)转变,力图构建互动交融、智慧生成的课堂教学样态。
素养导向的课堂成果推广要协同共进。项目采用科研、教研、师训、行政、特色创建一体的推进模式。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确立了项目区和基地学校为核心的实践研究体系,并依托以游戏化体验学习团队、活动体验学习团队和综合实践活动体验团队及跨领域的项目化体验学习团队分类推进。在各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专家、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一系列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架构起具有中国式表达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丰富了学习科学的理论研究,为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两大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具有参考和推广的实践意义。其成果“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学习方式变革35年探索”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获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