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建立和养成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思政课教学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濮阳市第一中学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实践研究。
一、正确价值引领,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性
思想性是思政课的首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它强调通过理论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掌握一定的思辨能力,发挥价值引领的根本作用。因此,增强中学生的思想性是思政课最鲜明的特色。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公平正义》教学时,我们通过“电梯劝烟致人死亡”的案例引导学生感受司法维护正义的力量,启发学生学习“正义只会迟到,从不会缺席”的法治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国家法治建设的信心。
二、创新方法,优化设计,增强理论性
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面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要达到“以理服人、以理感人、以理聚人”的教育效果,就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
在“建党100年”专题学习时,习总书记提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内容,我们先让学生观看《初心永恒》,再邀请学生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这两个教学环节真正让学生深刻理解了100年来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和担当。
三、案例启发,走近心灵,增强亲和力
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发展需求和学习状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触动点和共鸣点,强化师生互动,打造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课程。
比如学习探究合理利用网络的学习内容时,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存在利用手机网络拍照搜题的现象。我们以此为案例,在课堂上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明白网络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应看到网络存在的风险和弊端。我们通过现场调研发现,作业太多、太难是学生利用手机网络拍照搜题的主要原因。老师带头反思教学过程中作业布置得不科学、不合理,背离了当前“双减”背景下作业减负增效的要求,从情感上给予学生最诚恳的认同,并鼓励学生就如何合理有效布置作业提出建议,最终全班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坚持师生平等、关系融洽、教学相长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推心置腹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回应学生的真实疑惑,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让思政课变得可亲可爱,真正实现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育人目标。
四、问题导向,寻根究底,增强针对性
针对性是思政课的生命力所在。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关键是要有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所在,找出针对面和关切点进行教学。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针对时政热点,例如在“H.M与新疆棉花事件”中如何正确表达爱国情感的问题,有些人认为爱国就要完全抵制外国商品,也有些人认为爱国就要把服装店砸了。我们通过批判抵制外国商品、打砸服装店这些错误观点和行为,剖析之所以错误的深层原因,旗帜鲜明地表达正确的观点与做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针对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重点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与思想问题。遇到亲子之间的矛盾问题,我们通过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恰当地引导孩子利用教材知识学会换位思考,召开主题活动,用真情告白等形式增进亲子情感,化解矛盾,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思政课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密切,所学所获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从而提高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五、拓宽思维,联系实际,增强创新性
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培养思维方式的过程。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树立大知识观,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加深知识的理解力是我们学校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而创新是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和进行教材整合的关键。
运用思维导图是打破常规教学,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的第一仗。思政课设计了框架式思维导图、中心词式思维导图和专题式思维导图,还根据授课类型的不同,分为新授课思维导图和复习课思维导图,坚持让学生和老师在教学中规范熟练地使用思维导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坚持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并让学生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该做法凸显了思政课的学科特点,既能提高孩子关注热点新闻、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也能考查孩子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之余了解国内外大事,弥补孩子们没时间看新闻的不足,让孩子觉得课堂既有意思更有意义。在思政课上,学生从中国女足夺冠讲到冬奥精神,从俄乌冲突讲到两会召开,从“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讲到“天宫课堂”第二课,可谓“不出教室便知天下事”,而且有些内容和正在学习的国情内容不谋而合,是非常生动而且有时效性的材料,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
六、开发本地资源,注重整合,让思政课堂更接地气
在讲授《正视发展中的环境挑战》时,我们不仅展示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原因和应对措施,同时课前还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和实地走访,了解国家和濮阳市政府为保护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制作了PPT在全班进行展示。其中讲到了我市推进污染防治,率先建成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为环境执法监管装上了“千里眼”;先后颁布实施《濮阳市马颊河保护条例》《濮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濮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濮阳市散煤污染防治条例》,为依法治污提供遵循依据;狠抓环境监察执法,2020年出动执法人员2.4万人次,检查企业1.1万余家次,重罚违规企业1220万元。PPT还提到了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濮阳高质量发展,突出绿色生态,建设生态城市,构建“三圈一带”生态框架;突出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这样的资源整合,不仅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还激发了孩子们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孩子们爱国爱家的美好情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坚持为国家和民族培育人才,为教育强国贡献力量,为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开拓创新,以文化人,就能守住思政课的主阵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