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之间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诸多内在联系。教师要运用好读写结合教学策略,使读写真正互相融合。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素材,创造自由的写作空间,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以读代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想象,读后扩写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本材料,蕴含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挖,使其示范功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对教材进行认真研读,在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提升创新能力。《牛郎织女》一文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带领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仔细挖掘读写连接点进行写作训练,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将读写充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创设情境,读后仿写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到具体的情境当中,使学生更好地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仿写训练,增强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例如《盘古开天地》的第五自然段中,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段以省略号结尾。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这一段的句式进行仿写训练,先想想盘古身上的其他部位还会变成什么,再写一写。学习《松鼠》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写作特点,然后鼓励学生仿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从而内化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融入想象,读后续写
续写是对文本的延伸理解,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发散思维能力,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本都有“留白”,给了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是深化阅读感受、强化文本理解的重要途径。续写过程本身就是以文本为基础展开适当的想象与联想。在学习《巨人的花园》之后,可以让学生续写故事,给故事一个新的结局,或者在原文基础上丰富故事情节,这样的写作过程给了学生创作空间,让学生能够全面表达自我理解。
四、发挥想象,读后改写
仿写和续写延续了阅读中的情节,改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原有文本的构思,进行创新写作。改写不仅仅是写作素养积淀的体现,更考验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立意新颖,联系实际,从独特的视角写作,才能有鲜明的观点、深刻的感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两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读写结合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探寻读写结合点,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积累素材和知识,在写作中不断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从而促进文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