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市之基。华龙区坚定不移落实市委、市政府人才强市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举全区之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切实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多项国家荣誉。
坚持党管人才,着力构建引才聚才“强磁场”。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摆在区委工作突出位置。高规格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创新驱动、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实施办法》等10余个政策文件,制订招才引才育才、优秀人才评选、目标量化考核等6项机制,切实构建了区委统一领导、组织人社牵头抓总、各职能部门通力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特别是聚焦“领军型、高层次、紧缺型”高端人才,推出“一产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引才政策,先后引进了国际氢能协会燃料电池分会主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滑铁卢大学教授李献国团队,哈佛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孔德兴等专家人才49人、科技高精尖人才403人。
聚焦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用才育才“主阵地”。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善于创新创造的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破冰”,进而谋划一批重大课题、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广应用一批重大成果。围绕“尖端产业链”,积极布局“高端院所链”,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院、氢能研究院等一批前沿科创平台成功落户华龙区,在抢占新赛道、培育新硬核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围绕“产学研用”,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在80%以上,先后建成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博士站8家、博士后研发基地5家、院士工作站1家,形成了人才聚集和项目发展互促互进的生动局面。围绕“创新创造”,强化应用推广,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行无线射频识别和掌静脉识别技术,全面推行“智慧门禁”,精准构筑疫情防控“数字围栏”。借助“人工智能大脑”,成功研制智慧移动医院,已完成样车安装,达到量产条件;研发的超声AI系统、远程诊疗系统等,实现了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并在市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落户推广,下一步将覆盖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真正实现“智慧医疗”下沉基层、惠及群众。围绕“专精特新”,引导企业技术人才创新突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9家,12家企业被列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其中,天地人环保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省共17家,为我市唯一一家。华龙区国家和省市级前沿企业数量均居全市第一,特别是濮东产业集聚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揭牌成立,填补了我市空白。
优化服务环境,着力营造重才留才“生态圈”。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并重,着力提升全方位服务人才水平。提供“精准式”服务,推行县级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出台关心关爱企业家18条措施,率先在全市建立技术合同登记处,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全区技术合同交易额达3亿元,全市第一;登记科技成果7项,3项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优化“帮扶式”服务,帮助亿阳管业等企业争取研发经费等奖励资金1080万元;对返乡创业人才,发放贴息担保贷款4028万元。提升“品质式”服务,切实解决好人才关注的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尤其是在氢能产业园建设中,抽调商务、工信、环保等8个部门的精干力量,成立了强有力的工作专班,仅用2个月就完成了1000余平方米的专家公寓和500余平方米的智慧餐厅建设改造,真正把人才的“关键小事”当作自身的“首要大事”来办,全力确保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切实以最优生态实现青年才俊荟萃、人才近悦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