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每一篇散文都有一个世界,走进这个世界就是走进一个人的心灵。在这个纷繁复杂、人心浮躁的世界,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块柔软之地,它属于宁静和温暖,是至真、至善、至美之地。
《和树谈心》虽然是一本儿童文学,但它不仅适合少年儿童阅读,也是成年人陶冶性情、增长智慧不可多得的精致美文。这本书的每一段文字都浸透着宁静、温暖和快乐,把我的记忆带回那段最美的童年时光,感受到人在自然之中的惬意与温情。
谁不曾拥有过童年?童年时代,已成为人这一生中最“真切的怀念”。《拔草的老人》让我想起爸妈在烈日下拔草的身影;《放风筝》《杨柳黄 踢毽忙》《抽陀螺》《冰上的笑声》等都让我想起快乐童年里的春夏秋冬。
谁不曾和树结缘?早春,当树枝刚刚吐出新绿,小孩子会折下一段绿枝,用手轻轻捻搓,将外皮与内枝分开,然后将那段没有破裂的外皮剪成一小段,做成可以吹的哨子;炎热的夏天,摘下一片树叶做成各种各样的小人的头像;秋天,兴致勃勃地捡拾那些又粗又大的树叶,留下树梗,想尽一切办法成为同学比赛的“冠军”;寒冷的冬天,一树的白雪,好像要把整个世界装点成纯美的白色。
作者说“和树谈心”源于情感,源于意识,源于思想。当一个人面对一棵棵树的时候,找到了这种情感的寄托。他又是如此解读标题的:“我相信,真的会有那么一天,我能听见树在说话,树像守护着大地、永不离岗的人,人像一棵走动的树,我们可以走向森林,和树谈心。”
如果说人对于树的情感来自人对自然的热爱,那么老师对于学生的情感是否也如人与树、人与自然的情感呢?对一群充满自然天性的孩子赋予怎样的情怀?又会对他们的未来施以怎样的影响?总会有那么一天,老师也能听见学生在“说话”,守护着“大树”,走向森林,和“树”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