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质量、课程实施进行了规定。《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量感”作为一种新的核心能力,并提出:量感是一种可以衡量的性质和大小的关系。作为一线教师,不由进行一些思考与探索。
唤醒生活经验,丰富表象感知。在测量单元教学中,应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即在认识的表面和生命体验中形成一种高效联系,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够根据所熟知的生命体验进行理解。比如在“升与毫升”的课堂上,可以利用各种尺寸和形状的瓶子,让同学们感受体积的观念与数量。
基于生活经验,构建知识体系。小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基于其对真实世界的认识,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让他们把以前的感觉体验转化为理智认识,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比如在学习货币时,可以通过真实事件让同学们了解元、角、分,从而提升对货币的认知。
分享生活经验,构建估测参照。在估计物体的大小、粗细、长度、重量等方面,常常要用标准值衡量。此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从人生经历出发,指导他们去选取适当的参考。比如1 毫升的水有多少滴、400米的跑道需要跑多久、两个公交站牌的距离有多少等。
丰富生活经验,提升判断能力。判断能力往往依赖于知识与经历,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深化学生的量化体验。比如“克与千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手工测量,用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进而感受1克、10克、100克、250克、500克、1000克的分量差别。
结合生活经验,培养应用意识。测量是基于日常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因而测量的内容与实际应用密不可分。举例来说,教师给学生读一段话——“早晨,我步行近200厘米,坐在50米高的板凳上,取出1 毫米的铅笔和3分米厚的词典。”通过与生活经验的关联,让学生主动思考、找出问题,由此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