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豫北,天气虽渐寒,但挡不住华龙区文艺志愿者的热情,一个个乡村文化合作社的悄然兴起,掀起了该区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热潮。
“自文化合作社成立以来,大家互助互学,带动了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我们当中来,大家伙儿的精气神都不一样啦!”华龙区岳村镇文化合作社的乔粉格高兴地说。
文化合作社赋能乡村振兴。2021年6月以来,华龙区结合自身文化基础和资源禀赋,创新乡村文化建设模式,构建区、乡、村文化合作社三级网络体系,注重加强文化合作社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表演、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文化振兴之“基”引乡村振兴之“路”。
日渐“走俏”的文化合作社,采取“总分社”式合作架构。华龙区文化馆成立的合作社为总社,下设10个分社,包含琴棋书画、舞蹈声乐等文艺专业项目30余个,现有社员400余人,不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省、市文化专家现场授课,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为更好地推动文化合作社建设,我们对全区179处基层公共文化场所建设基本信息进行梳理,把孟轲乡、岳村镇作为合作社重点打造对象。”华龙区文广旅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艳告诉记者。
滋养培育文化土壤。文化合作社鼓励引导热心文化事业的文化能人、新乡贤等志愿者加入,让掌握文化技能或有共同文化爱好的居民自发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把“送文化”变为“种文化”,激发基层文化活动内生动力。
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合作社社员积极参与产业基地建设,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对该区种植的菊花、蜜薯等特色农产品进行推介,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百余名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同时,该区将文化合作社建设融入乡村旅游,以中国杂技之乡东北庄村为代表的杂技文化,以东田村冀鲁豫兵工厂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大集古镇、野生动物园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以登星牡丹园、田园采摘为代表的休闲文化,以华夏神木博物馆为代表的特色艺术文化,吸引各类人群消费,增加文化产业收入。
今年以来,华龙区文化乡村游接待游客80万余人次,实现创收9200余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 杜鹏 通讯员 季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