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博物馆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对文物信息进行收藏和管理,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展示、学习、研究多种服务。数字化历史藏品的出现不再受时空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更大程度上满足了研究者和参观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文就高中生运用博物馆数字化藏品进行历史写作的意义和价值作一简要论述。
一、顺应了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理念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并早已渗透入历史教育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其实施建议部分,充分肯定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结合的作用,并进一步指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建议。在历史选修课程“史料研读”部分,明确指出加强数字资源的利用,在有条件的学校,学会通过互联网利用数字资源,以更为方便地获取所需史料,知道数字资源的价值与特点,尝试围绕特定历史研究主题,通过数字资源寻找相关史料。将数字化历史藏品引入历史教学,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时空环境。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局限于教室,知识局限于课本与辅导资料,而本课题将学习空间拓展到互联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生的学习时空发生质的变化。
二、利用新的学习模式和推动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来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思维
围绕博物馆数字化资源开展课程模块设计,通过历史写作实践活动,形成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实验的学习和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模式,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对其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课堂教学将博物馆数字化藏品引入历史写作,与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兴趣结合起来设计相关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以此培养学习者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批判精神。
三、适应了“五育融合”的育人要求
博物馆数字化藏品较其他信息史料而言,更具情境性、生动性,可以作为史料教学中的第二载体。博物馆的在线展览具有跨学科性质,学生可以体会到藏品所蕴含的博物馆学、信息技术和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知识是在线展览设计的重要支撑。以博物馆藏品为对象的历史写作,学生直观感受到藏品的艺术之美、智慧之美、劳作之美、传承之美,有利于高中生对历史文化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重构,促进人文素养的养成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有利于实现高中生跨学科理解的形成与跨学科思维的养成,提升学生问题探究与解决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推动从“五育不全”“五育分育”到“五育并举”的实现,同时也为高中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不仅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更是“一所大学校”“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博物馆数字化历史藏品,通过写作将文物蕴含的多重价值内涵充分挖掘出来,达到以物证史、以物说史、以物释史的目的,更希望学生能够以史明理、以史育人、以史启智,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更希望学生能够承担起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社会责任。
【本文系濮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基于博物馆数字化藏品的高中生历史写作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2-JKGH-236)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