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下午,走进“全国文明村”清丰县韩村镇西赵楼村,村里的人们各自在忙碌:有的买年货,有的送年货,有的贴对联,充满了年味儿。
除了忙过年的事儿,村里的生产也没丢下。村西头的一排食用菌大棚里,村党支部书记卢午申正带领几名村民给栽植的双孢菇覆土找平。每个大棚有3排架子,每个架子又分为上下5层,目前每层菇床都已铺满了养料。卢午申解释说:“现在双孢菇的菌丝已接种完毕,最上面覆上薄薄一层土。每天给这些大棚做好通风,控制出菇的速度。等春节后时机合适了,控制好温度,做好水分管理,很快就能出一茬双孢菇。”
自2016年以来,西赵楼村积极落实清丰县实施的“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先后流转土地300余亩,发展食用菌大棚238座,带领群众一起致富。2022年,为实现提档升级,卢午申带领村“两委”干部将其中的100余座大棚改造为智能化出菇房,可更好控制温度、湿度,从而更加精准控制出菇时间,获得更高效益。
离开食用菌大棚,我们又来到红薯育苗大棚。大棚内,有村民在整理土地,起垄、覆膜,为春节后开展育苗工作做准备。自2022年开展“五星”支部创建以来,西赵楼村大力推行“双绑”机制,村集体成立了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号召村民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与河南薯方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绑定,以150亩土地和130座温室大棚入股,用于优质红薯种植、种苗培育,每年可分红20余万元,带动200余户村民务工。
靠着产业兴旺,2022年,西赵楼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50万元。村集体富裕了,最先干的事儿就是为村民谋福利。“这不,前几天我们刚给村民分了红,大家高高兴兴领了钱回去过年啦。”卢午申表示,按照土地入股分红、打工分红等不同模式,村民人人都有红利,最低每个人也可分到200余元。当天,村“两委”干部和胡同长还为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户、困难户等送去米面油等物品,并送上慰问金。
为弘扬文明新风和孝道文化,村里前几天还专门评选了“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邻居”,并为获奖者发放了奖励。目前,整个西赵楼村家家户户和谐,从未发生一起打架斗殴、上访告状的事儿。
走向村委大院,远远就听到音乐声和锣鼓声。卢午申说:“这是我们的舞蹈队、锣鼓队在排练,准备春节元宵节为村民演出,图个热闹。”参与演出的人员都是村民,其中一部分是返乡的大学生和务工人员。听着喜庆的锣鼓声、望着舞动的身影,记者切实感受到了这个“全国文明村”村民的美好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