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乡出洋相了。我在家门口迷了路,认不出村庄的模样了。”1月23日,农历兔年正月初二,记者沿隋唐大运河故道濮阳段走访,遇到正在走亲戚的返乡游子小田,说起家乡的变化,他感慨万端。
小田家住清丰县韩村镇苏二庄村,在深圳工作。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连三年,他都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人在外面过的年。今年国家调整优化了疫情防控政策,小田归心似箭,从深圳驾车飞奔家乡。尽管山一程水一程,但一路顺利,年三十傍晚赶到村口时却遇上了难题。百度导航提示“目的地到了”,可他停下车一看,眼前亮如白昼,红彤彤的灯笼和红艳艳的中国结相映生辉,街道横平竖直,房舍白墙黛瓦,路旁花草连片,哪还有一点儿过去村庄的影子!小田第一感觉便是度娘靠不住,弄错了地方,不得不打开手机,重新设置目的地。度娘也固执,再次提示,目的地就在附近。小田绕村口兜兜转转了一圈,仍然不能将这个陌生的“城镇”跟记忆中的村庄对上号儿。转脸看见两个女子在人行道上散步,他慌忙跳下车,喊住人家说:“大嫂我问个路,去苏二庄咋走?”一照面,小田意识到自己闹笑话了,对方不是他称呼中的大嫂,而是他的堂婶和堂妹。堂妹乐得直不起腰,一边笑一边催促他:“快回家喝汤去吧。大爷大娘知道你来,早烧好了汤等你哩。”豫北一带把做晚饭说成烧汤,吃晚饭说成喝汤。这熟悉的乡音让小田吃惊地发现,没错,这儿就是他魂牵梦萦的家乡——苏二庄。
回溯那天的情形,小田难为情地笑起来说:“我离开村庄的时候,村头那一块简直下不去脚。这儿是臭水坑,那儿是垃圾堆,再往那边是一条蛇鼠出没的羊肠小道,以及一座只剩下残垣断壁的破庙。不过三年时间,哪想到这一切说变就变了呢!”
堂妹告诉小田,这一切变化,多亏了入驻本村的河南小农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小农丫公司是一家集新品种红薯研发、育苗、种植、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年产值1500万元。堂妹说,她和母亲都在小农丫上班,月薪3000元。要想加班加点多干点,母女俩一个月能拿万把块钱哩!
小田的还乡之旅,美好而难忘。他发现变化大的,不只是苏二庄,而是这一带的角角落落。初二这天他去格大庄村给姥姥、舅舅拜年,也是差点就找不到姥姥家的门了。
苏二庄村与格大庄村相距半小时车程,分别点缀在运河故道的上游和下游,后者归南乐县杨村乡管辖。隋唐大运河濮阳段由古清河、永济渠演变而来,因一端始于古卫国,一端连接天津卫,故又称卫河。遥想当年,大运河漕运兴盛时期,这里曾是南来北往的水陆码头,舟楫穿梭、千帆竞渡,店铺林立、商贸兴旺。随着运河航运的衰落,繁华不再,两岸村落变得一穷二白起来。格大庄村妇联主席崔巧莲说,格大庄,顾名思义即疙瘩庄。因历史上饱受水患之苦,良田无多,土质板结成泥疙瘩,广种薄收,故得此名。如今不同了,村子里一步一景,村口有游园,巷尾有湖泊,中间有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健身器材触手可及,路面硬化到大街小巷。难怪小田不仅认不出自己的村庄,也差点找不到姥姥家的门了。
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苏二庄、格大庄等村庄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财政部推行的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项目。2021年,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市、县、乡三级财政密切协作,主动担当,积极抢抓我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机,为符合条件的村庄申报争取资金和政策。其中:苏二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获批资金300万元,新建鲜薯分拣包装车间2800平方米、鲜薯晾晒台3700平方米、鲜薯清洗流水线1台、鲜薯智能保鲜库4座、鲜薯实验室1座,企业租金上交村集体经济,直接受益群众1500人;格大庄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项目获批资金40万元,新建文化广场1处及配套设施,安装路灯40盏,直接受益群众710人。
正值兔年春节,运河故道濮阳段的村村庄庄,人们走亲访友,欢聚一堂,把酒话桑麻。举目望去,花前树下有情侣拍照留影,农家书屋有学子读书充电,文化广场有群众载歌载舞,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