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强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家风建设,完善企业文化的结构,对推进民营企业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充分认识加强和推进民营企业家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民营企业家家风建设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一项任务。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家风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则是加快和确保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加强民营企业家家风建设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般来讲,民营企业家“家风正,企业兴”。中国家庭的“德与礼、性与情、知与行”对治家兴企发挥着独特的文化优势。家风的作用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家风体现着家族成员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价值追求。民营企业家的个性烙印直接影响企业的家风。企业家的优良家风对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引领和拉动作用。家风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与管理理念,是企业发展的根与魂,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三)现实中,有些民营企业生长期长、生存期短,不是产业不对,也不是项目不好,有一个原因是致命的,就是企业家的家风出了问题。有些民营企业家有家无风,有习无德。一旦成功了、有钱了,就乱来了。要么自身要求不严出问题,要么格局不大管理上出问题,要么家族式家长制一把抓,抓成了一盘散沙等,甚至导致家散企业亡。家风建设对一个民营企业来说,是软实力,更是硬功夫。
加强和推进民营企业家家风建设的思考与选择
加强和推进家风建设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应在企业家自省、政府社会赋能、企业之间互动等方面动脑筋思考,下功夫实践。
(一)企业家自省
民营企业发展实属不易。家风正、企业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爱家兴企、爱国尽责,应是每一个有社会担当的民营企业家的价值追求。民营企业家要从企业发展的政策走向、市场动向、自身软项中找准发力点,消堵点、补短板。要强身健体,补钙铸魂,在自省中强化家风建设意识,增强家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从历史上家业久盛的中华老字号中学悟加强家风建设的真谛;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康家大院中领悟搞好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从晋商、徽商、豫商等商会中选择家风建设的道路与方法;从濮阳当地的龙都庄家、鑫业张家、瑞濮岳家等家风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中,找准适合自家的家风定位和企业文化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家庭与企业特点、特征,找准找对家风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走好走稳家风与企业文化建设步子。
(二)政府社会赋能
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贡献率越来越高。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引导赋能民营企业家内强家风文化建设根基、外树企业文化品牌形象,使之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抓家风建设就是抓核心竞争力,抓企业文化就是抓品牌价值。
要把推进民营企业家家风建设当成政府相关部门服务民营企业的一项工作来抓,整合好家庭教育、家风文化等社会团体资源,做好龙都庄家家风、鑫业张家家风的总结与推广,多策并举抓推进、办实事。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民营企业家家风培训、家风论坛、家风讲座。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和企业建设一批有特点、有影响力的家风展馆、企业文化工作室。通过组织参观学习、树立典型、表彰奖励等方法,使民营企业家开眼界、动脑筋、悟思想、有行动,久久为功,抓出成效。
要运用民营企业负责人政协委员多、各路精英多、乡贤名人多、社会知名度高的优势,搭建平台,开展一系列“一家一风一文化”“一企一风一故事”的实际工作。也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和讲师团,深入民营企业调查研究、把脉问诊,一家一策、一企业一方案,给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和发展的路径。以企业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一听就明白,一讲就开朗”的系统培训学习和流动课堂,促使他们家风建设有风格、企业文化有格局、后续发展有方向。
(三)民营企业之间互动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所面临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不同,产生的动能和势能也不同。要结合实际在深化家风文化内涵、拓展企业文化外延的基础上,促进企业之间以实现互利共赢为目标,交流家风和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搭建畅通密切的沟通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人脉资源的共享,扩大企业影响力,提升产品知名度和企业的美誉度;促进同业之间、异业之间优势共享,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环环相连,互补共振;促进企业之间联动、联利、联心,开辟一方新天地,催化一批新项目(新合作),营造出独具企业特色的新格局。在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融资源、融渠道、融人才、融资金、融项目、融创新、融未来”,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