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部分教师刻意或紧抓一日生活流程的安排,往往忽略了过渡环节。特别是在班里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往往通过高控来提高过渡环节的效率,幼儿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
教师应尝试从“以幼儿为本”的角度化解问题,在过渡环节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将手指游戏、民间游戏等各种有趣、丰富的游戏融入过渡环节,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游戏基础上进行创编,让人为控制的过渡环节转换成适应幼儿的自主调节的活动方式。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让幼儿自主的进行游戏内容和同伴的选择。自编游戏本身除了具有自主性,还增强了幼儿的主动性。
如在大班离园前的环节中,幼儿为离园做好准备后,可开展《数一数》活动,这个游戏考验的是幼儿的反应能力,以及对数字的掌握能力。前期幼儿对数字游戏有一定的经验。而后幼儿提出了新的玩法,如隔一个数、数一个数,这跟原来的数数游戏相比加大了难度。
教师发现,在游戏的过程中,因为人数太多,数数的机会太少,所以幼儿共同商议,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确定男孩组和女孩组数数的冠军。在幼儿共同商议从新制定游戏规则时,自编游戏就开始出现了。
自编游戏在过渡环节的有机融入,不仅可以提高环节之间的自然性、自主性、满足幼儿发展的适应性、教育的渗透性,同时又促进幼儿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当然,这对教师的指导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幼儿自编游戏中,教师只有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才能对幼儿的行为有更全面的了解。
由于幼儿年龄的限制,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有些幼儿会想办法解决困难,也有些幼儿在遇到困难时会放弃游戏。教师在观察中要保持相对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为幼儿留出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尝试中积累经验。
教师做为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要推动幼儿在过渡环节中的游戏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让幼儿在大量游戏经验中尝试创新,最终走向自主、自编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