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我们感知大千世界的窗口,是否拥有良好的视力,影响着每个人的健康和幸福。但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眼部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近视已成为社会问题,保护视力尤为重要,不容忽视,共同呵护眼睛,守护明眸“视界”,共筑“睛”彩大健康。
今年6月6日是第28个全国“爱眼日”,主题为“关注普遍的眼健康”,着重关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科普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的重要意义。每个年龄段都有眼保健的重点,针对青少年近视防控治疗、老年人常见眼疾等问题,记者分别采访了市眼科医院白内障科、眼视光学中心、眼底内科专家。
关爱老年人 关注白内障
许多老年人发现,自己看东西没以前清晰了,颜色变得不鲜艳,总感觉视线模糊,即便手机设置成最大字体、戴上老花镜还是看不清……市眼科医院白内障科主任冯督提醒:这时要警惕是不是白内障盯上了你。
据冯督介绍,眼球内有一双凸面、有弹性、无血管的透明组织,叫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人体通过它的不断变焦看清外界事物,正常情况下是透明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发生混浊,阻止光线进入眼内,导致视物不清,这就是所谓的白内障。
白内障应如何治疗?冯督表示,手术是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其他任何药物均不能有效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成熟的手术方案,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手术时间只需10多分钟。很多白内障患者术后都会感觉世界变了样,重新看到了清晰鲜活明亮的世界。
什么时候可以手术?冯督介绍说,有些老人得了白内障,视力已非常差了但还一直忍着,以为必须等晶状体“熟了”后才能手术。其实这是几十年前的观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不需要等白内障成熟后再做手术,只要觉得对生活造成影响了就可以手术,拖太久反而会增加手术风险。同时,年龄特别大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或有高度近视、青光眼、眼底病等眼部疾病的患者,需病情控制平稳后再实施手术。
科学防控近视 守护光明未来
据统计,2021年我国近视人口高达7亿人,小学、初中阶段已成为近视防控的重点年龄阶段。“青少年一旦发展成高度近视,将会大大增加罹患各类眼部疾病甚至失明的风险,儿童和青少年一定要做好轻度、中度近视预防控制,避免发展成高度近视。”市眼科医院眼视光学中心主治医师赵淑娜提醒。
据介绍,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在600度及以上的屈光不正,在我国青少年人群中发病率很高,一般易发于有家族遗传史、长期近距离用眼及眼球发育异常人群。高度近视容易发生的眼部并发症很多,几乎是正常眼睛的十几倍,常见的有视网膜脱落、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出血、黄斑裂孔等,损伤一旦出现便不可逆转,严重时甚至有失明风险。
该如何“防”?又该怎么“控”?赵淑娜说预防近视需做到以下几点:读书姿势要端正,握笔姿势要正确;连续看书40分钟后休息片刻,并向远处眺望;连续使用电子产品30分钟后要休息5至10分钟;每天保证至少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少吃甜食,纠正偏食挑食不良习惯;定期为孩子检查视力,建立眼健康档案。发现孩子近视后,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视力检查;确定为近视后,要给孩子选择一副合适的眼镜,并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屈光检查。如果孩子近视度数增长过快,可采用角膜塑形术等方式来延缓近视度数增长。
眼前总有“虫儿飞” 当心眼病来袭
眼前经常有黑点或暗影飘动,时多时少,有的像小雨点、圆圈、云、网状、变形虫或蜘蛛,随着眼球转动而移动,如同有蚊子在眼前飞舞,但挥不去、捉不到,尤其在光线充足、单色的背景上更为明显,这些现象统称为飞蚊症。
“其实飞蚊症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疾病,也有‘好坏之分’。”市眼科医院眼底内科副主任医师魏少华说,“‘好’的飞蚊症对我们没什么影响,但‘坏’的飞蚊症却潜藏着很大的危险。”
大多数的飞蚊症都是良性的,为“好蚊子”,称“生理性飞蚊症”,常见于正常老年性玻璃体液化、近视性玻璃体液化或后脱离,可应用眼科玻璃体消融激光消除掉。少数的飞蚊症会对眼球产生威胁,为“坏蚊子”,即“病理性飞蚊症”,是眼内疾病的表现,需要针对病因选择药物或手术进行原发病治疗。
魏少华提醒,如果出现以下3种情况,务必去医院就诊:一是飞蚊症突然加重,小黑点增多;二是在比较暗的环境下,突然看到像闪电一样的画面,这是玻璃体牵拉视网膜所致,有可能导致视网膜裂孔甚至脱离;三是视力突然或明显下降,视线有被黑幕遮挡的感觉。如突然出现飞蚊症,尤其是大范围、短时间出现大量飞蚊、闪光﹑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等情况,需马上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检查,排查有没有视网膜撕裂或其他眼病,及早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本报记者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