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专刊

在赛课中磨炼 在收获中成长

市子路小学 张雪利

一路磨课一路思索,磨掉了“依赖”,留下了“成长”。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些赛课中的收获。

从市优质课比赛到省优质课比赛,我最大的感悟是:赛课不是教师的个人秀场,而是让学生学习真实发生的主阵地。在这里,教师并不是挖空心思标新立异,而是不遗余力地追求知识本质。因此,设计教学时要把握好几点,首先是务实,其次是突出学生,然后是在重点和难点的突出上注重不同层次学生。

省级赛课准备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从课例准备到学段准备,再到课型准备,又到课例准备的循环路径。

一、课例准备

起初按照文件通知进入备战状态,首先录制40分钟有生课堂视频和约10分钟的辅导教师点评视频。我选择了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这节课,因为我的这节课曾在市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接下来只需要在保持原来设计理念和思路的前提下进行课型转换,即从无生课堂到有生课堂的转变。

随即复赛通知,根据当初所报学段进行准备,现场随机抽取1节课进行比赛。从接到通知到复试共有6天时间,低学段共160节课例,平均每天需准备26节左右。如果一切从零开始,一天很难备出26节,这就充分考察教师的基本功,如果日常教学中善待每节课,用心研课,用心反思,换来的就是面临赛事的淡定和从容。

二、学段准备

从课例准备到学段准备,挑战性更大,考察范围更广,要求综合设计能力更强。但我始终铭记一点:低学段的教学不能单纯以活动为主,可以展开一些活动,但活动必须设计核心问题和层次鲜明的引导性问题。

随即进入课时准备,我优先整理自己不擅长的复习课和练习课,听微课视频,逐字逐句写实录;其次针对日常教学中不满意的地方,紧紧抓住易错点、难点和个人教学反思,综合搜集其他优秀案例,重新把教学中的梗打通;然后按照常规课堂的日常教学梳理出完整流程,寻找其中的亮点,最后逐年级、逐单元、逐课时地整理。

三、课型准备

看到如此多的课时设计时,容易突然出现大脑清零的状态,如何避免现场出现同样的状况?最后我决定在模型课的准备上下功夫。于是我准备了5节不同类型课的模型: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平面几何课、统计课。在准备模型时,关键放在突出重难点上,凸显层次,关注到所有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在所有课型的情境创设以及练习上注重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

四、课例准备

复赛通关之后,便是省级决赛,今年决赛要求是在指定的4个课题中抽取1个课题展示,有12天准备时间。按照时长计算,平均3天磨出1节完整的精品课,包括设计流程的烂熟于心、课件制作和学具准备。

根据之前的课型分类经验,我认为“周长”“笔算除法”“扇形统计图”课题有成熟的模型课可圈可点,准备起来相对而言耗时较少。但是又遇到新问题,赛课涉及的课例不只来自低年级,还有中年级和高年级,每个学段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习活动、教学语言、评价机制都有所不同,所以在保持课型框架下,需要精心研读每个环节表达的设计理念。

通过多讲多磨的赛课准备,我得到了积淀、经历了自我内化,每天休息3小时的日子也成就了一节节完整的、顺畅的、关注学生的真实课堂。每节优质的课堂,都途经一场盛大的浪漫,那里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有别出心裁的设计,有拔节成长的声音。

2023-08-17 市子路小学 张雪利 1 1 濮阳日报 c123512.html 1 在赛课中磨炼 在收获中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