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有句俗语流传很广:要想富,多种树。祖父一直把这句话当信条,在他心目中,种树是天大的事,关系到全村几百户人家的安危,因此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
我老家在我市黄河滩区,滚滚的黄河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有时候很温顺,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夏季涨潮时水势凶猛,如虎狼咆哮,横冲直撞,似乎要把两岸的庄稼、村庄一口吞噬。我记忆犹新,一旦水位临近警戒线,祖父就召集全村老少轮番守住围村的寨墙。围村的寨墙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柳树。这条绿色寨墙由来已久,靠祖祖辈辈接续搭建、维护才保存下来,一次次阻挡洪水的侵袭。
祖父曾不止一次地讲述老一辈人推着架子车一锹一锹铲土装运,从几十里外的河滩挖泥,耗费许多人力物力才最终完成围村寨墙这个浩大的工程。为了保持水土,种树成了首选。当年的老村长立下誓言,每年春天栽种树木,五年繁衍一片森林。阳春三月,他身体力行,带头翻土、扦插枝条、浇水,光秃秃的土岭渐渐有了绿意,慢慢铺展开去。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村头最早栽种的那棵大柳树,粗壮的树干一个成年人环抱不过来,高高的树冠撑起半条路的阴凉,枝杈上搭了好些鸟窝,燕子抑或喜鹊,加上夏日声嘶力竭的知了,组合成了和谐的乡村交响曲。那是老村长亲手种下的柳树,大家亲切地称呼它为“救命树”。
又一年柳条依依、杨絮飞舞,老村长年岁渐长力不从心,便把种树的任务托付给了祖父。祖父恪守着承诺,春暖花开时节,便和乡亲们一道采集柳枝、挑水浇灌,青翠的细柳枝条经过水的滋润生机勃勃,在春风的爱抚下摇曳生姿、潜滋暗长。土生土长的柳树生存能力很强,在大家的精心呵护下不几日便扎根,隔一年一大片土坡便郁郁葱葱。
随着黄河小浪底工程的完工,连年水患成灾的情形彻底反转,参差错落的寨墙仿佛一下子失去了功用。有人急功近利建议干脆推倒,填满河塘,多整出一些土地种庄稼或盖庭院。祖父没有同意,这绿色的屏障、绵延的水塘就是村里的青山绿水,不仅要留存还要把它们变成金山银山。他和大家协商后决定改良树类品种,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尝试种植枣树、桃树、梨树、苹果树。为挑选优质高产的果树苗,扶贫干部挂帅蹲守,县里技术员手把手指导。为实现美好的愿景,村里父老乡亲人人争先。从第二年起开始落果,满树的桃儿、杏儿、梨儿、枣儿,粉嫩嫩、黄澄澄、金灿灿、红彤彤,五彩缤纷,我们村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果树之乡,收获的桃李瓜果走街串巷、涌向县城。
村里浓密茂盛的树木,春天花团锦簇、芬芳迷人,夏日绿树成荫、清爽宜人,秋天硕果飘香、丰收在望,冬日落叶枯枝,烧饭取暖。不唯如此,乡亲们都习惯了种植树木,家家户户一年四季绿树环绕、花草芳香、鸟鸣啁啾,美不胜收。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户修建了果园、搭起了大棚,干起了运输营销店、开通了网络销售平台,村子里的柏油路愈加宽广,进进出出的大小车辆日益繁忙。乡亲们奔小康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步伐越来越坚定,可是种树的习俗从未中断,那条蜿蜒围村的寨墙依然绿色盎然。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从洪水泛滥时的救命树,到脱贫摘帽的致富树,再到全面小康的幸福树,老一辈人的奋斗激励着一代代农家子弟立志成才,有的虽远走高飞,但村民植树造林传统却薪火相传,绿色的梦想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