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结束,学生陆续开始了新的学习阶段。他们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从小学生变成初中生,从初中生成长为高中生,从高中生步入更高的学府。在这个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衔接阶段,很多家长针对孩子学习、学校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感到焦虑。家长应如何缓解“入学焦虑”?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各方建议。
幼升小孩子家长最焦虑
“真的开学了,不知道她暑假期间学的拼音还记不记得,还能不能拼读成功。”面对刚升入市实验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市民张女士显得十分焦虑。她告诉记者,通过很多渠道听说,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拼音的课时不会很长,很多孩子存在学不扎实的现象,学不会的话很容易影响以后的学习生活。为此,张女士在暑假期间专门给孩子报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拼音班提前学习。不仅如此,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张女士还利用暑假在家教孩子学习加减法,并报了写字班。像张女士一样,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暑假,一些家长每天让孩子认数、学习加减法、写字,但越是着急,孩子越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家长的焦虑感也越重。
市民杜先生的孩子今年刚刚升入市第四中学,针对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杜先生也显得很焦虑。他告诉记者,孩子在小学阶段基础学得不是很好,很怕孩子学习跟不上。杜先生说:“每次让他写作业时都是磨磨唧唧、抓耳挠腮的,原本半个小时就能写完的作业,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又上厕所,总是需要两三倍的时间才能完成。”
相比较幼升小和小升初的家长而言,进入幼儿园生活的孩子家长似乎更加焦虑。孩子刚尝试离开父母进入校园,对他们来说父母也有很多担心和不舍。“如果班级群内一晌儿见不到老师发孩子们的照片和视频我就会莫名的心焦。但通过照片或视频能看到他无忧无虑地玩耍或没有哭闹又会十分开心。”幼儿家长姗姗每天都会时不时地打开微信,看看孩子所在的幼儿园班级群内是否有新发的照片和视频,想了解一下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
随着我市各中小学新学期的正式开始,记者走访部分学校看到,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附近后始终不愿离开,一路尾随至孩子进入校门后才恋恋不舍离去。孩子们对新学校和新环境充满了好奇,反观家长却一脸严肃。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家长,超过半数的家长表示“很焦虑”。 “孩子能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如果学习跟不上、感觉课业压力大咋办?”“别人家孩子知道学,我家孩子就知道玩。”这些问题都是家长们焦虑的主要原因。
家长应该学会“放手”
众所周知,让孩子自己动手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家长或老师直接教导要好。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享受自己动手的乐趣。吃饭、穿衣服这些简单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也许刚开始,孩子会把饭弄洒,会穿反衣服,会系错扣子,但只要不断尝试,坚持下去,最终一定能够做好。有的家长心疼孩子,总觉得孩子还小,就一味地替孩子代劳。也许,正是因为家长的过度溺爱和代劳,才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应该学会“放手”,把责任还给孩子,让他们不断尝试才能积累经验。
采访中,一些老师认为,部分家长在孩子幼升小时产生焦虑、担忧情绪,这是正常现象。小学一二年级主要是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极其依赖父母。“家长产生焦虑情绪,主要是因为对学校生活不了解、不信任,过多地替孩子担心,从而产生了恐惧心理。” 濮阳市元心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任若男说,家长的焦虑与社会因素有很大关系,虽然他们也知道自己焦虑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却无法摆脱。家长的焦虑情绪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这种情绪往往会传递给孩子,让他们也感觉到焦虑。
“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培养孩子充满个性的独特禀赋,不要把自己曾经做不到的事情强加到他们身上,应该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再多一点耐心……”市实验幼儿园老师王延巍说,孩子初来我们身边时,我们只希望他平平安安、快快乐乐,但随着孩子长大,不知不觉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多,要求孩子要有好的表现、好的成绩、好的前途……因此,焦虑情绪就会越来越重。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回到孩子生命之初,回想他们降生时我们的喜悦,忆起我们的初心。
适当的焦虑可以让家长保持警觉
“孩子回到家就给我说,班里面都是不认识的新同学,原来的同学都在其他班里面。”市民王先生说,孩子第一天报到完就这样告诉他。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王先生很怕孩子会不适应。针对这种情况,任若男认为,家长应鼓励孩子主动结识朋友,从而减少孩子在新班级的孤独感,帮孩子尽快融入新的校园生活。同时,家长要积极与老师沟通,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学习、交友状况,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帮助孩子度过新校园和学习环境的适应期。
此外,家长应为孩子提供宽松、愉快的环境,切忌用命令的语气要求孩子做各种事情。家长可以通过暗中观察的方式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不好的苗头要注意侧面指引解决,尽量不要发生正面冲突,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还可以通过“开放式”提问,鼓励孩子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来描述学校班级生活,激发孩子爱上学的情感。而作为父母,也要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母亲稳定的情绪是养育优质孩子两大因素之一。
针对父母的焦虑情绪,任若男建议家长首先要接纳自己的焦虑情绪。所有的情绪都可以找到缘由,父母的担心和焦虑主要是因为孩子年龄小,一直非常依赖父母,突然之间把他们放在一个陌生环境难免不放心,这是一种合理的情绪。父母要进行自我探索,清楚自己的个性及面对应激事件和压力时的情绪反应模式,接纳自己当下的焦虑,不要一味地排斥焦虑情绪。接纳了当下情绪,把它合理化,内心会趋于平静。“父母也可以换位思考:其他孩子的父母不是和我一样有这种情绪吗?情绪没有好和坏,适当的焦虑并非一件坏事,可以让家长保持警觉、引起重视。”
本报记者 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