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冰洁 岳彩寒 文/图
虽然退休10个多月了,不再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也近一年,但聂贵书每天念念不忘的依然是“童伴之家”和“家”里那些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为此,他不断在北京、深圳、郑州等城市间奔波,希望对接社会力量,更好地救助“童伴之家”的孩子。
自2018年4月聂贵书在南乐县梁村乡梁村铺村建立第一个“童伴之家”开始,那些特殊家庭贫困孩子的命运就已经和他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作为一名党员,尽自己的力量,多让一个孩子受教育,多让一个孩子考上大学,就能多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和一个家庭的状况,乡村振兴也就多了一份希望和力量。”聂贵书的话语中透着坚定。
“每个孩子都应有受教育、享受阳光生活的权利”
2017年11月的一天,南乐县住建局房地产管理所副所长聂贵书被局领导找到办公室谈话,组织上决定委派他到梁村乡梁村铺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身为党员的聂贵书二话没说,愉快地接受了组织安排,当天就带着铺盖卷入村了。
当天晚上,在冰冷的村小学宿舍内,聂贵书一个人在昏黄的灯光下开始翻阅梁村铺村的资料:全村1256户4770人,贫困户达270户1010人,其中24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聂贵书的驻村工作,从走访贫困户开始。
他首先来到李林元家,眼前的情景让他大吃一惊:李林元正上小学的儿子李峰、女儿李霞,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几间破房子里。他经过了解得知,李林元因车祸落下残疾,父亲患有脑血栓后遗症,母亲患有末梢神经炎,媳妇已离家出走。
“多长时间没吃过肉了?”聂贵书问李峰。“过年时吃过一次。”李峰的回答让聂贵书难受得几乎掉下眼泪。他当即从裤兜里掏出钱,对陪同走访的村干部说:“麻烦你上街给孩子割10斤肉吧。”
从李林元家出来,聂贵书又前往黄大年家走访。还没进院子,就听到孩子“妈妈、妈妈”的哭声。黄大年的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儿媳妇痴傻并患有癫痫,聂贵书去时正赶上黄大年的儿媳癫痫病发作。两个孙女都正在上小学,一家人的生活仅靠70多岁的黄大年老两口支撑,两个孙女上学时断时续,随时都有辍学的可能。
怀着沉重的心情,聂贵书又来到杨永家里。杨永因患有精神疾病,常年往外跑,一回来就和母亲、女儿大吵大闹。杨永的母亲和十来岁的孙女小月相依为命,生活困境令聂贵书心酸不已。
几天下来,聂贵书走遍了村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一户走下来,每一户的场景,都让聂贵书心情沉重;每个贫困家庭面临的困难,都让聂贵书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尤其是每个孩子可怜的处境,更让他的心滴血。“孩子们太可怜了!每个孩子都应有受教育、享受阳光生活的权利!”聂贵书不断在心里重复着这句话。
为孩子们建个温暖的“家”、找个关爱他们的“妈”
将村里所有贫困户走访一遍后,聂贵书梳理出了10户重点贫困户。这10户贫困户的共同特点是家里有可怜的孩子。10户贫困家庭共有19个孩子,其中,9个孩子的母亲患有精神类疾病,5个孩子的父母离异或母亲走失,还有5个孩子虽有父母,但父母要么没文化,要么患有残疾,根本无法正常抚养和教育孩子。
19个孩子中,有15个在读小学、4个在读初中。他们该怎么办?如果无人过问、无人教管,很有可能会早早辍学,更不用说享受优质的教育了。他们一旦辍学,留给社会的负担将会更重。
聂贵书决定为孩子们建个温暖的“家”、找个关爱他们的“妈”,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像其他孩子那样的温暖。
当他把想法说给村干部时,一名村干部说:“扶贫任务这么重,你天天忙得连饭都吃不好,弄这干啥?”
虽然村干部说得不无道理,但一想到那些可怜的孩子,聂贵书的心就禁不住颤抖。他想,即使再忙再累,这个事情也得做起来。
困难也随之而来:“家”建在哪儿?“妈”从何来?钱由谁出?
经过商讨,梁村铺村在村小学腾出3间仓库,作为建“家”之用。“妈”最难找,孩子们已经够不幸了,经不起再被伤害。既然要找,就得找一个爱孩子、懂教育又温柔耐心的“妈”。为此,聂贵书给“妈”限定了几个条件:必须是本村的,要有慈母之心,年龄在45岁左右,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条件看起来不高,但对于一个村庄来说,又很高。一连仨月,虽然有人给他推荐了很多人,但聂贵书都相不中。村干部急了:“老的不中,少的也不中,你说咋弄?”
聂贵书也有些着急,但为了孩子们,他依然坚持找高质量的“妈”。后来,有人向他推荐了一名曾经在幼儿园上过班的老师,名叫杨彦霞。经过多方考察并面谈,聂贵书总算把“妈”定了下来。
地方有了,人有了,接下来就是钱。聂贵书先后跑了无数趟,前后写了40多份申请,最后总算为杨彦霞申请了一个公益岗。他又通过向亲朋好友拉赞助、发动募捐等方式,对“家”进行了装修、布置,并取名“童伴之家”。
2018年4月,梁村铺村“童伴之家”正式落成。聂贵书到10户贫困家庭一户一户地动员,最终说服大人把孩子送了过来。孩子们在上学期间,每天下午放学后来“童伴之家”学习、写作业;节假日、周末全程在这里学习。学习任务完成后,聂贵书再和杨彦霞一起把孩子送回去。他还为每个孩子制作了一份档案,档案里有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学生基本情况,以及学生每天的学习日志等。
聂贵书希望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在“家”里得到温暖、快乐生活,并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关键就那几年,千万不能落下”
“童伴之家”运行后,受到不少家庭的欢迎。除了聂贵书选定的那10户贫困家庭外,其他家庭也主动把孩子送到这里学习。
人一多,花费就多。聂贵书听说社会上有些爱心基金能够帮忙,就开始上网搜寻。50多岁的他学会了网上冲浪、上传各种资料。经过努力,他联系上了“壹基金”。在了解“童伴之家”的情况后,“壹基金”给“童伴之家”更换了全部桌椅,并派专门的志愿者前来服务。此外,聂贵书还成功申请到一个名为“焕新乐园”的爱心项目。该项目由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开展。通过这个项目,他们为8户贫困家庭的孩子更换了床、书桌、被子等用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按照疫情防控政策,中小学都要实行网上教学,更别说“童伴之家”了。眼看孩子们在家里连上网课都困难,聂贵书急得上了火。当他了解到村里一些大学生也因疫情被困在家后,便找到他们,苦口婆心动员大学生一对一、一对二,上门为孩子们授课,保证了孩子们疫情期间学习不间断。
有一次,村里有个叫袁锋的人找到聂贵书,诉说自己家里的困难。聂贵书到他家查看得知,袁锋的妻子因患脑梗长期瘫痪在床,儿子正上高中,上小学的女儿又长期不明原因地发烧,生活的重担压得袁锋喘不过气来。了解到袁锋的困难后,聂贵书第一时间在网上发起水滴筹,为袁锋的妻子筹款治病。最让聂贵书担心的,是袁锋患病的女儿小洛。他四处打听到一名中医,便自掏腰包,成功治好了小洛经常发烧的病症。接着,他又把小洛接到“童伴之家”,交给“童伴妈妈”照顾。因担心小洛学习受影响,聂贵书还为小洛联系了一所民办学校,让她免费在那里就读。2022年,小洛顺利考入南乐县第一高级中学。
贫困户穆祥林患有精神疾病,动不动就打人,媳妇和他离了婚,儿子也离家出走,家里还有一个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学业时断时续。听说穆祥林家的情况后,聂贵书冒着被打的危险,到穆祥林家走访。为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聂贵书想方设法联系到南乐县春晖学校,将穆祥林的女儿送到那里安心就读。
采访中,聂贵书不止一次对记者说:“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关键就那几年,千万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耽误孩子一生,那样我良心上会过不去。”
“我退休了,但党员身份和对孩子的帮扶不会退”
有一天,聂贵书打听到一个熟人那里有一台闲置的旧空调,就拉过来安装在“童伴之家”。拉空调时,熟人说:“‘童伴之家’好,但别光在梁村铺村开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是啊,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仅梁村铺村有,如果能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童伴之家”的温暖与阳光,不是更好吗?
于是,聂贵书又开始了四处奔走。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梁村乡后翟村“童伴之家”很快建成。2021年,一名县领导听说“童伴之家”的事情后,悄悄到“童伴之家”进行调研并给予赞赏。随后,在县、乡领导的支持下,聂贵书又在另外4个村开办了“童伴之家”。
9月1日,记者先后到梁村铺村和后翟村采访,看到两个村的“童伴之家”内,均有二三十名孩子在一起学习、娱乐。上六年级的小紫同学说:“爸爸有病,妈妈不见了,没人管我,在这里有‘妈妈’教我学习,还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儿。”小紫的愿望是将来成为一名教师。
梁村铺村的“童伴之家”现在的“妈妈”叫裴彦肖。她告诉记者:“在这里虽然收入不高,很辛苦,责任也大,但能为这些孩子做点事情,我很有幸福感,聂书记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聂贵书的努力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记者采访时,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说起聂贵书,都赞不口绝。梁村铺村党支部书记杨战林说:“聂书记在俺村几年,为俺村做了太多好事,从干部到群众,没有一个不佩服他的。尤其是他创办的‘童伴之家’,帮助了很多孩子,那可是了不起的大善事啊!”
杨战林给记者讲述了一件事:2020年,聂贵书由县住建局调到市教育局,组织上决定他不再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消息传到村里,党员干部和村民自发组织,写了一封联名信,到县里找有关部门,一致要求聂贵书留下来,继续担任梁村铺村驻村第一书记。
村民黄大年对记者说:“我70多岁了,儿子、儿媳妇都有病,俩孙女是我唯一的希望,如果不是聂书记帮忙,俺俩孙女哪能有今天啊!俺全家都念聂书记的好啊!”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发自肺腑的感激,不正是对聂贵书的最高褒奖吗?
2022年,聂贵书退休了。他虽然离开了梁村铺村,但他一手创办的“童伴之家”依然在坚守。“童伴之家”的孩子目前已有4个考上大学、4个考上高中,聂贵书用心用情播撒的希望种子,正如期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退休后,聂贵书仍然隔三岔五就去“童伴之家”看看。他还在四处奔波,帮“童伴之家”争取、对接社会基金,尽最大努力帮扶困难家庭的孩子。“我真的放心不下那些孩子,希望他们都能够顺利上完初中、高中,考上大学,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聂贵书深情地说。
“我更感谢党和政府,要不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我不可能有机会去做这些事情。是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关怀,还有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我们才办成了‘童伴之家’,才能让‘家’里的孩子享受到关爱和温暖。我退休了,但党员身份和对孩子的帮扶不会退。我会一如既往推动‘童伴之家’办下去、办得更好!”聂贵书初心依旧。
上图为聂贵书在查看“童伴之家”的学生档案。
(注: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和未成年人权益,文中除聂贵书、杨彦霞、裴彦肖、杨战林外,其他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