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濮阳县城关镇温庄村。40年来,我们从城边人变为城里人,脚下的道路越走越宽,乡亲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甜。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是城边人。村子四周全是农田,到一公里外的城里(濮阳县老城)去,走的还是田间小道。遇到下雨天,家中院子里是泥巴,胡同里是泥巴,大街上也是泥巴。特别是冬季大雪过后,房顶融化的雪水“滴滴答答”流几天,地上湿滑湿滑的,晴天出门也是两脚泥。大人骑着自行车去城里办事,走不多远前后瓦圈里就塞满了泥,用木棍将泥一点一点掏出来,才能勉强骑一段。往往是走一段、掏一会儿,一两公里的路程要走上一个小时。多年以后,大家还用开上了“桑塔纳”(搡坷垃)来打趣当年的生活。那时,村里很少看到碎砖头、瓦块,因为全被勤快的邻居用来硬化胡同或者家门前的地面了。
21世纪初,我们成了城里人。随着濮阳县城东扩,我们村逐渐进入县城规划区的中心,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村里的土地相继被开发成住宅小区,盖起了机关办公楼,建起了广场游园。村里的大街小巷基本上都进行了硬化,再也不用害怕下雨天脚踩泥巴了。没地可种的邻居们,有的购买了大型机械,在县城周边的工地上挣大钱;有的购买了商铺,自己当起了老板;有的就近到县产业集聚区的工厂打工或者从事家政服务……不仅居住环境大为改善,大家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
2017年,我们村启动拆迁改造,村庄原址建起了24栋11层的住宅楼,2022年新房交工。我儿时就读的村小学,名字改成了濮阳县第五实验小学,当年的十几间四面漏风的土坯房已不见踪影,变成了由多栋教学楼和办公楼、餐厅等组成的现代化学校,当年的5个班扩大到了七八十个班;村西头的濮阳县第二实验中学,是全县首屈一指的好学校。两所学校不仅容纳了周边拆迁村的孩子到校就读,还吸引了不少乡镇学生。我和邻居们闲置的安置房基本上都租了出去。小区周边是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十来分钟就可以到广场健身、到公园散步、到超市购物。再往外,县城区周边大广高速、范辉高速、阳新高速、濮卫高速纵横交错,构成了城市的大外环,从家门口出发,十分钟就可以上高速……济郑高铁濮郑段2022年6月实现通车,南下广州、西去成都、东往上海,都实现了朝发夕至。闲暇之余,邻居们或自驾,或乘坐高铁,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
回顾家乡巨变,我不禁心生感慨:濮阳建市四十年,城乡旧貌换新颜。听党指挥跟党走,道路宽广日子甜。感恩伟大的共产党,带领我们走上了康庄大道;感恩伟大的新时代,带给我们幸福的小康生活。我相信:只要400万龙都儿女踔厉奋发齐心干,我们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