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班主任作为班级教育的主要管理者,应当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持续探索班级管理的新方法。用心观察每一名学生,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成长方案。
有的学生卫生习惯比较差,桌面上的东西摆放不够整齐,我便在主题班会上引导他们养成好习惯。值日的时候,我会单独教他们,跟他们一起扫地。看到老师帮他们干,和他们一起干的时候,很多学生就渐渐养成了好习惯,把卫生打扫得更干净,把物品摆放得更整齐。即便一截粉笔掉在地上,他们也会主动打扫。
有的学生爱表现,我就努力调动他们的进取心,让他们担任一些相应的工作。比如,领读员负责齐读的时候起好头,卫生监督员负责检查卫生……岗位分工明确,甚至人人有岗。每周借助班级管理积分制,颁发奖励贴或表扬信,及时表扬互评共进的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高,行为习惯越来越好。
班里有几个成绩薄弱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敢发言。于是,我在班里设立“爱心信箱”,以书信的方式与他们交流,既能了解学生的想法,又能发现班级里的不良行为。比如,有个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只有爷爷奶奶照顾,学习上家长给不了帮助。联系确认后,我在课堂上对他多一些提问,辅导时也会多一些关注,还安排了一名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桌,他的成绩慢慢有了起色。
歌德说过:“教师如果征服了学生的心,其形象就如天空的星星一样,在学生的心中会发光。”我不求发光,但知道学生的发展是多层面的,只愿能给学生更多人文关怀,愿他们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