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忠豪在《语文到底教什么》一书中提到:“当下语文课教师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教师将大量时间用于课文解读,而用于学生说话、写作等表达实践活动的时间不能得到保证,这是造成部分学生表达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吴教授赞成教师利用课文,生成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表达活动,增加阅读课表达实践的机会,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阅读课中,教师创作的表达练习形式不胜枚举,吴教授按照表达练习的功能,分类介绍了几种阅读课上常用的表达练习设计与指导,包括运用课文词语的表达、基于课文情境的转述、基于问题情境的表达、创造性表达和评价性表达。其中,我对评价性表达感触最深。
吴教授列举了《詹天佑》这一课例,教师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具体事实评价詹天佑,并将自己的评价组织成一段连贯的话。为此,学生必须从课文中寻找材料,并考虑材料组织的合理性、话语构建的连贯性等,不仅促进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训练了学生连贯地、有条理地构建话语的能力。
在阅读课上,教师经常让学生对文本人物进行评价,对这类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是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而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理解的是否正确,在语言表达方面很少提出要求。课例中,如果教师将评价练习设计成在课文中寻找具体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将自己对人物的评价组织成一段连贯的话,这样,评价练习的目标就变成了训练学生连贯的表达能力和条理的思维能力,这种说明自己观点的表达方式,在生活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表达内容须是现成给定的,即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内容,而不必重启炉灶自己寻找表达内容,其目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话语的表达上,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怎样建构话语,怎样把话说清楚、说连贯。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课上学生是用昨天的语言来表达昨天的思想。”因为学生写作文时使用的都是已经熟练掌握的词语、句子,一些学过且理解其意思,但没有运用过的词句,一般很难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因此,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新学的语言材料,最佳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基于阅读的表达练习,利用课文创设语境,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新学的词语句子进行表达,复述课文或转述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等,在这类表达练习中,会运用大量的新词、新句,对学生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新词、新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课的表达练习时,尽可能减少表达内容上的障碍,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课文中新学的词语和句子,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