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们常侧重于对文本的“讲解”和“分析”,忽视了“读”的训练,导致学生张不开嘴、读不出口。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朗读,通过朗读使他们增加语言文字的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训练。
朗读助力发展学生的语言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训练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文本、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益处。
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作者老舍先生用优美且朴素的语言介绍了草原的天、地以及在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想象,草原蓝蓝的天、一碧千里的草地、到处移动的白色“大花”……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通过反复朗读,还积累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句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朗读助力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火烧云》《观潮》《美丽的小兴安岭》等,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或雄伟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再现画面,引导学生入境,感受自然美。教学《观潮》一课,引导学生阅读“潮来时”段落,首先,教师要把对文本的理解融入朗读中,通过绘声绘色地范读,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审美情趣,而且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朗读助力发展思维
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穷人》是一篇情感浓郁的小说,教学这一课,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理解、运用文字的能力。学生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了对沙皇统治的憎恨,对穷人的同情。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分辨真善美、假恶丑,便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小学阶段是学生生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既能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素材,又能掌握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