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贾凤艮:此生只为大平调

“四大扇,尖子号,一听就是大平调;拆了屋子卖了椽,要看平调大公团”。大平调作为一种古老戏曲剧种,起源于濮阳,目前是我市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因其古老,所流传下来的剧本少之又少。2012年,为传承这项艺术,经开区胡村乡天阴村的贾凤艮开始走街串巷,搜集大平调唱词剧本。截至目前,贾凤艮已搜集、整理出300余个大平调剧本。

贾凤艮出生于梨园世家。他的大爷贾同波,是濮阳市及周边赫赫有名的大平调名家,一辈子致力于大平调的传承,并培养出了多位在全国戏曲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濮阳戏曲志》《南乐县戏曲志》等,对其均有详细介绍。

受大爷影响,贾凤艮七八岁就开始唱戏,十八九岁时加入清丰县大平调剧团。在剧团干了9年后,因为入职濮阳市轻工业局,暂停了演艺事业。但他始终热爱着大平调。下岗后,贾凤艮决定重拾大平调,并于2012年创办了濮阳县博地大平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司从最初的3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100余人4个剧团。目前,4个剧团常年活跃于经开区、清丰县、南乐县、大名县、东明县等地方,在红白喜事、庙会及政府组织的送戏下乡活动中进行演出。

贾凤艮发现,因留下的剧本少,导致演员演出时可唱的剧目仅有二三十个,要想丰富剧目,首先就得拯救剧本。为此,他开始走街串巷,走访曾经参与大平调演唱的老艺人,请他们口述一些剧本。得知清丰县的焦俊生大爷心中装着剧本后,贾凤艮专门到焦俊生家走访,并把他接到剧团,由其口述,公司人员电脑打字,将剧本一点点呈现出来。几年时间,仅通过焦俊生一人,就整理出200余个大平调剧本。

大平调又称梆子戏,始于明初,源于濮阳,世称“开州平”,是流传于豫、晋、冀、鲁、皖等地的稀有剧种。了解到大平调的历史后,贾凤艮不满足于仅在濮阳地区寻找大平调剧本,于是他开着车到河北大名,山东菏泽、聊城,河南内黄、滑县、新乡等地的农村,走访老艺人。只要听说哪里有老艺人会唱大平调,贾凤艮就会开着车,带着录音工具前往拜访。为了从老艺人那里得到真材实料,贾凤艮每次拜访都要给老艺人带一些礼物。有一次到菏泽走访,汽车陷在黄河滩里好长时间出不来,但再大的困难,都挡不住贾凤艮拯救大平调剧本的决心。

2014年,贾凤艮的妻子突发脑梗,留下后遗症,时刻需要有人在旁边照顾。为了两不耽误,贾凤艮在走家入户搜集大平调剧本时,都会带着妻子,在剧团中留下了“带着妻子做非遗”的佳话。

目前,贾凤艮已搜集到300余个大平调剧本。有些遗憾的是,剧本虽然搜集起来了,但绝大部分剧本演员都不会唱,无法排演。“我将来想把这些剧本献给国家。”贾凤艮说,他准备在自己的公司内建立大平调传承基地,让这项古老的艺术散发出夺目的时代光彩。

本报记者 袁冰洁

2023-11-17 1 1 濮阳日报 c129439.html 1 贾凤艮:此生只为大平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