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晚霞把西方天际涂抹得像一幅绚烂的油画,金色余晖笼罩着绪村美食城。
美食城里热闹非凡。整洁宽阔的街道上,一溜儿排开几十个食品档。焦香的壮馍,金黄的吊炉烧饼,油亮的清丰猪蹄,紧实细嫩的渠村黑牛肉,争相散发出热腾腾的香气。人们呼朋唤友,拖儿携女,争相品尝各种美食。每家摊位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
烟火人间,美食濮阳!
其中摊位最多的,当然要数凉皮了。你看,一个个凉皮摊排成一条长龙,各家凉皮师傅蒸切调拌,各显神通。朴实的笑脸隐现于腾腾热气中。慕名而来的食客一个个喜笑颜开,翘首以盼,等待大饱口福。
这是凉皮的盛宴!
这里正在举行“老家河南,好客濮阳”濮阳首届凉皮大赛。凉皮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是一种普通小吃,没想到在濮阳竟焕发这样大的魅力,成为响当当的美食招牌,真是不简单呢。何况它还属于外来户。
凉皮最早起源于陕西关中地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陕西秦镇有一个叫李十二的,用大米碾成面皮献给秦始皇。秦始皇食后大喜,命每天制作食用。这种吃法逐步推广到甘肃、青海,直至风靡整个西北地区,这就是后来的凉皮。凉皮主要由大米或小麦粉蒸成面皮,外加黄瓜、油盐酱醋、辣椒等调拌而成。
凉皮之所以能在濮阳安家落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上世纪90年代,一些工厂倒闭,工人下岗。工人为维持生计,自谋出路,分流到各行各业。中原油田西北籍的下岗职工,依自身优势,开始推车摆摊儿卖凉皮,并带动一大批下岗职工加入这个行业中,极大地活跃了濮阳的经济市场。
记得当时最有名的,是老城十字路口西北角的老李凉皮。父亲老李腿有残疾,儿子小李单位不景气,于是两人就租下单位废弃不用的侧门通道,改建成门面,开始售卖凉皮。店铺极为简陋,又窄又深,黑乎乎的,生意却格外好。父子俩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经营理念,狠下功夫。他们精选优质面粉,做的凉皮弹性十足,劲道爽口,用手轻轻一拉一拽,就会孩子似的弹跳起来。辣椒是凉皮的灵魂。为了适合不同人的口味,他们下四川,跑东北,精选不同的辣椒,伴着芝麻油炸后,金红、焦黄,油汪汪的勾人食欲。配上新鲜的黄瓜丝,清淡中透着浓郁,简直妙不可言。
像小李那样靠凉皮创业的人,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经过三十多年的沉淀和发展,濮阳人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吸收各地的烹饪技艺,大胆创新,使凉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地道的濮阳小吃。凉皮也渐渐由街头流动小摊升级到装修堂皇的门店,并一路高歌开进各大酒店。如今濮阳凉皮早已形成产业,有了自己的品牌,开启连锁经营,演变成家乡响当当的文化符号。平时,熟人之间遇事儿求帮忙,为表达谢意,随口就说:请你吃凉皮。我每逢出差在外,不出三天,口里就觉得寡淡无味,开始想念家乡的凉皮和烧饼,一回到家,必定先吃上一大碗才算过瘾。
的确,濮阳人在一张张小巧精致的凉皮上用尽了奇思妙想,使濮阳凉皮有了独特的滋味。
传统凉皮的食材比较单一,做法简单。濮阳人经过多方探索,率先在配菜上有所丰富。除了常规的食材外,还增加了花生碎、芝麻酱、秘制大料调味汁、糖醋汁、麻油等调料,最后还要撒上一小撮儿碧莹莹的芫荽做点缀。一碗凉皮,清清白白,红红绿绿,油油润润,简直妙笔生花,活色生香,既饱口福,又令人赏心悦目。如果谁想画一幅油画,这必定是难得的好素材。
凉皮的常规吃法是凉拌或炝炒,但濮阳人首创了一种新吃法:把各种配菜搅拌好,均匀平摊在薄薄的凉皮上,分别从两头对叠一次,再从另一端裹起来,卷成春饼一样的筒状用手拿着吃。因为没有了酱汁醋水对配菜的稀释和消融,保留了配菜和调料的浓郁和丰厚,咬上一口,浓香四溢,层次感丰富,让你迫不及待地咬一口再咬上一大口,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裹凉皮,是到濮阳必吃的美食之一。
濮阳是全国园林城市,环境优美,市内城郊,大街小巷,绿树行行列列,密密匝匝;各色藤本木本的花,丛丛片片,开满各个角落。或许长期受大自然灵气之浸润,濮阳人滋生出源源不绝的灵感。他们善于就地取材,应时而用,把瓜果菜蔬、花花草草、万物乾坤别开生面地融进一张张圆圆润润的凉皮里。你看,紫红色的是火龙果凉皮,深紫色的是桑葚凉皮,碧绿的是菠菜和西芹凉皮,金色的是南瓜凉皮,红色的是番茄凉皮,白色的是原味凉皮……一张张,一摞摞,晶莹剔透,五彩缤纷,既悦人眼目,又勾人食欲。
夏秋野菜旺盛,还有人据此开发出苋菜等野菜凉皮。这种凉皮,纯绿色,无污染,深受热衷养生人士的喜爱。甚至有人别出心裁,把玫瑰花瓣洗净揉碎,研磨成细腻的浆液,同面糊混合一起,研制出美容养颜的玫瑰凉皮。一出锅,热气氤氲中现出点点红艳,影影绰绰,花香袭人,像刚刚出浴的美人,让人不忍下口。
大自然无穷无尽,生生不息,濮阳人的智慧也如溪水潺潺永不枯竭。濮阳凉皮也定会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积淀下越来越丰厚的濮阳韵味,给这里的美食文化涂上最鲜亮的一笔。
酒香不怕巷子深。濮阳凉皮独具特色的香味,早已传播到远方。前些年在郑州学习,在学校附近的美食街上,竟然发现一家濮阳凉皮的门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但从早到晚客流量不断。在外打工的老乡也说,陕西也出现了濮阳凉皮的招牌。没想到凉皮在濮阳兜兜转转,竟回到它的故乡光耀门楣。前几天,单位一领导刷抖音,看到台湾街面上竟也出现了濮阳凉皮店。台湾同胞从门店进进出出,手拿裹凉皮,边走边吃。说者难抑自豪,满脸含笑;听者笑意盈盈,心领神会。凉皮这一普通的小吃啊,被家乡人装点得锦上添花,演绎得活色生香,竟把海峡两岸同胞的心意连接起来,还真是不容小觑啊!
大赛使濮阳凉皮更加声名远播。大赛的创业大军里,还涌现出许多年轻靓丽的面孔,其中不乏大学生帅气的身影。他们的加入,给大赛注入新的梦想和活力。说不定哪一天,濮阳凉皮就远渡重洋,走进美国,走向世界!
我不再是从书本上,而是切切实实通过人间烟火,亲眼见证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千古未绝的文明圣火,是我们创新的根基和底气。小小凉皮,正在书写濮阳美食文化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