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既要“减量不减质”,又要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这就要求学校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撬动课堂教学改革,立足于学生的“深度学习”,构筑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使课堂教学在“双减”背景下呈现出新的样态。
从课堂价值追求来看,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样态追求的是能力素养本位,而非知识本位。在教学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好像都学会了,作业却出错很多。其主要原因是“听讲+记忆+操练”教学方式占据了课堂。这种课堂的价值取向是知识的传递,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应掌握的知识,是知识本位。课堂中,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加工的过程,没有真正的建构,学生在被动接受、机械记忆、重复练习或操作中学习,是浅层学习。而以培养学生能力素养为本位的“深度学习”,是引导和组织学生进入学习、真实学习、深入学习的过程。进入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入境、入神的状态,是激动、兴奋、快乐的,是乐于合作、分享和交流的情感表现;真实学习是过程,是学生在课堂中有参与、有思考、有表达、有发展,思维可见、学习可见,外化于行为、内化于心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认知水平的提升和高阶思维的发展;深入学习是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中学深悟透,实现理解的加深、知识的迁移和心智的成长。
从课堂学习目标来看,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样态追求的是多元目标协同发展。“深度学习”的核心目标包括理解意义、学会迁移、思悟成长三个方面。理解意义是指学生对学习内容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促进知识从表层符号的学习到内在逻辑的重构;学会迁移是指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应用,解决新问题或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思悟成长是指在学习中增知识、长见识、悟道理,实现思维的发展、精神的愉悦、悟性的提升、心智的成熟、自我的认知和情感能力的发展。所以从学习目标角度讲,“深度学习”关注的是知识的建构、问题的解决、情感心智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全方位的成长。
从课堂学习方式来看,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样态强调的是多样、主动的学习方式,而非单一的、机械重复的被动接受。“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两个过程,一是互动,二是获得,而且这两个过程都应该是活跃的。在课堂中所有促进这两个过程活跃的方式都是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方式。如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交流、对话、倾听等。在获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解、顿悟、发现、建构等,这些方式促进了互动和获得过程的活跃,也就促进了“深度学习”的发生。
从课堂教学设计来看,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样态需要问题导学或任务驱动,而非零散的知识点串并联。当教学设计以知识点为中心时,需要围绕这一个或几个点,运用理解、记忆、操作、强化等方式,掌握或记住知识点。而以问题解决或任务驱动为中心时,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和相关材料,运用合适的方式,变“跟着教师学知识”为“盯着问题和任务去思考”,通过问题和任务,学生看到的不再是孤立的、片面的“知识点”,而是关联的“知识树”“知识林”。问题导学或任务驱动是实施“深度学习”的基础。
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样态,是一种理念的转变,是一种方式方法,更是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的唤醒。这种课堂样态让学习过程充满生机、活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样态从课堂教学的“源头”要素和“关键”环节上为“双减”的实施提供了借鉴和路径。抓住了课堂,才能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地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