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方法、途径为学生创设条件,让他们喜欢上阅读。
选择合适的课内外读物
课外书籍种类齐全、包罗万象,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读什么”。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阅读书籍应选择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绘本。这类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动力。
开展趣味阅读活动
讲故事引趣。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讲一个学生们感兴趣的故事,学生耳濡目染,慢慢地会开始热爱读书;角色表演生趣。阅读寓言或神话故事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中的情节与角色,进一步理解故事的主题、情感和人物形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他们的记忆力与反思能力;思维导图激趣。思维导图是“可视化”的思维方式,直观形象,形式丰富,条分缕析地将各级主题关系及相互隶属的层级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一见就心生爱慕,想一探究竟,并自觉加入自己的思考。比如阅读绘本《彩虹色的花》,学生根据绘本上的思维导图,与同伴在交流中进行角色扮演,将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搭建阅读平台
随着学生阅读的深入,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进一步引导他们阅读,让他们学会有选择地读书,能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总之,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享受阅读,进行高质量阅读,从而提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