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贯穿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变“错”为“宝”,对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错误 分析问题根源
课堂教学及作业中,学生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教师都不能忽略,更不能直接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要充分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对其认真分析。比如教学《圆环的面积》,学生在计算圆环面积S时,习惯性认为先算减法再算平方,显然是错的。这时,教师一定要合理利用错误,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病理”根源。
善用错例 促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破固化思维模式,扩充学生的视野。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测。比如教学《分数乘除法》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件衣服先涨价,再降价,现在衣服的价格和原价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价格没有变化,这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假设最初衣服的价格是xx元,按照题中的要求计算,得出最后的结果是现在的价格与最初价格比降低了。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结果与开始想的不同,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对问题进行再设计,设置“问题陷阱”,引导学生开发思维,发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利用错题集 举一反三
建立错题资源库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具有习惯性,同一个错误在不同阶段反复出现。如果错误不能及时得到总结和反思,还会一错再错。错题本就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养成平时多翻阅错题本的习惯,不断提醒自己,降低出错率。
总之,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每一名教师都要重新审视错误资源,充分发挥错误的作用,因势利导,将“错误”变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探究,从而让学生在纠错、思辨中不断进步。